练好内功,电影市场底气足

哟,各位泡沫观察家们,今天咱们来戳戳中国电影市场这个五彩斑斓的大气球——没门,你们真以为靠几个流量明星和翻拍IP就能撑起全球票房?让我们把显微镜对准这个号称”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华丽泡沫。(咔嚓——听见了吗?那是泡沫表面第一道裂缝的声音)

内容创新?先把抄袭的脚镣卸下来!

看看这些所谓”爆款”电影的配方:一勺流量明星,两勺热门IP,撒点五毛特效——砰!又一个票房奇迹诞生了?《流浪地球》确实给科幻迷打了剂强心针,但转头就被《上海堡垒》这种太空爱情片浇了盆冷水。现实是,2022年国产电影中原创剧本占比不到40%,剩下的不是翻拍就是续集,活像清仓大甩卖时的山寨货架。
(突然压低声音)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那些吹嘘”中国故事”的制片人,连《封神演义》都要找好莱坞编剧改写剧本。就像穿着Prada的清洁工——外表光鲜,手里拿的还是别人的扫把。

产业链?先修好你们漏水的管道吧

说到电影工业体系,咱们的特效公司还在用”人海战术”对抗好莱坞的AI渲染。没错,《长津湖》的爆炸场面很震撼,但你们没看见后期名单里那串英文名字吗?就像用宜家螺丝组装航天飞机——零件看着差不多,上天才知道会散架在哪。
更可笑的是所谓的”工业化流程”。某部号称投资3亿的大制作,剧本在开机前一周还在改第三十八稿,拍摄现场同时存在五个版本的台词本。这哪是拍电影?根本是菜市场大妈在即兴砍价!

国际化?先学会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故事

《战狼2》国内票房56亿,北美票房才272万美元——这差距比布鲁克林房租和阿拉巴马房价还夸张。我们的电影总想当文化大使,结果连字幕翻译都充满”中式英语”,活像用谷歌翻译读《论语》。
看看人家韩国怎么做的。《寄生虫》把阶级矛盾包装成悬疑喜剧,就像往泡菜里加黑松露——既保留本土风味,又让米其林评委买单。而我们呢?要么是苦大仇深的民族史诗,要么是抖音段子大合集,永远在两个极端间精神分裂。
(突然打响指)还记得2016年万达收购传奇影业时吹的牛吗?说要打造”东方好莱坞”。现在?连AMC影院都快保不住了。这泡沫破灭的声音,比暑期档烂片里的爆炸特效真实多了。
砰!最后说句掏心窝的:当电影院里开始放映”AI编剧+虚拟偶像”的电影时,那些靠数据算法堆砌的票房神话,会像2008年的次贷证券一样——(吹口哨)连爆米花渣都不剩。不过别担心,到时候我肯定第一个去捡漏那些半价处理的3D眼镜。(眨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