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欧亚经济论坛上海开幕

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欧亚大陆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枢纽,欧亚地区在能源、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2025欧亚经济合作发展论坛的举办,正是这一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多国政商学界精英,更在金融、产业、人文等多个维度达成了实质性成果,为欧亚经济一体化注入了新动能。

一、论坛规模与参与主体体现区域合作广度

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近500位代表,包括政府高层、企业领袖和智库专家。参会者覆盖能源、金融、制造业等关键领域,反映出欧亚国家对深化合作的共同诉求。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作为联合主办方之一,凸显了中俄在欧亚经济整合中的核心作用。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架构,既打破了传统的地缘经济壁垒,也为跨行业资源对接提供了平台。例如,哈萨克斯坦代表提出的“中亚交通走廊”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互补,现场即促成多项物流合作协议。

二、务实成果彰显合作深度

论坛期间披露的数据显示,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是历史新高,更标志着两国在能源结算本币化、农产品贸易等领域的突破。具体而言,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量同比增长18%,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俄市场份额跃升至24%。此外,论坛推动的“一带一路”与“大欧亚伙伴关系”对接机制,已落地首批20个技术转移项目,涉及新能源、数字支付等领域。例如,中哈合资的阿拉木图光伏产业园将于2026年投产,预计年发电量可满足当地30万户家庭需求。

三、机制化建设保障可持续发展

为巩固论坛成果,各方提出了三项长效机制:

  • 企业协作网络:设立欧亚产业合作数据库,实时更新各国政策与项目需求,目前已有300余家企业注册;
  • 金融支持体系:由中国进出口银行牵头,联合欧亚开发银行设立100亿美元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跨境产业链项目;
  • 人文交流计划:未来三年将资助500名青年学者互访,并建立多语言技术培训平台。这些机制不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更通过资金和人才的双轮驱动,降低了合作门槛。正如乌兹别克斯坦代表所言:“只有让中小企业共享发展红利,欧亚经济生态才能真正活起来。”
  • 从上海展览中心的会场延伸到欧亚大陆的广袤土地,本次论坛的启示在于:区域合作必须兼顾“硬联通”与“软衔接”。无论是中俄贸易的突破性增长,还是产业技术标准的协同制定,都表明欧亚国家正以更开放的姿态重构全球化价值链。而持续深化的政策协调、企业互动与人文纽带,将成为抵御外部不确定性、释放区域内生增长潜力的关键支柱。当金融活水灌溉科技创新的土壤,当基础设施网络串联起多元文化,欧亚大陆的繁荣图景已渐次展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