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威胁鲍威尔 高盛警告市场动荡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与特朗普的公开对峙近期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焦点事件。这场罕见的总统对央行行长的直接施压,不仅暴露了美国货币政策与政治诉求的深层矛盾,更引发了市场对制度独立性能否抵御行政干预的广泛担忧。
权力博弈下的央行独立性危机
2025年4月中旬,特朗普连续三日炮轰鲍威尔,将美联储的加息政策定性为”经济自杀”,甚至放话”我有权让他卷铺盖走人”。这种公开威胁直接挑战了美联储自1913年成立以来引以为傲的独立性传统。值得注意的是,鲍威尔本是特朗普2017年亲手提名的”自己人”,但随着通胀压力显现,这位央行行长选择遵循数据而非政治指令,导致双方关系急剧恶化。法律专家指出,《联邦储备法》虽规定总统仅能以”重大过失”为由向国会申请罢免联储主席,但特朗普团队正试图通过舆论战和行政程序审查来制造”正当理由”的假象——这种策略曾在2019年其试图罢免时任美联储理事鲍曼时使用过。
金融市场的条件反射
政治不确定性立即转化为市场震荡:美元指数在特朗普首轮抨击后单日暴跌1.2%,创下2024年中期选举以来最大跌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被视为避险货币的瑞士法郎对美元汇率突破0.85关口,反映出国际资本对美元资产信任度的动摇。美股市场同样未能幸免,标普500指数三日累计下挫3.7%,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跌幅更达5.1%。债市方面,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15个基点至4.45%,显示投资者正在重新定价政策风险。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这种波动模式与2018年12月特朗普首次威胁解雇鲍威尔时高度相似,但此次震荡幅度更大,说明市场对制度性风险的敏感度正在提升。
制度韧性面临压力测试
这场冲突的本质是两种治理逻辑的碰撞:总统追求的短期经济刺激与央行维护的长期金融稳定。历史经验表明,政治干预货币政策往往适得其反——1970年代尼克松施压美联储维持低利率,最终酿成恶性通胀;而1980年代沃尔克坚守加息政策虽引发短期阵痛,却为美国赢得数十年的物价稳定。当前局势的特殊性在于,特朗普若在2025年成功推动国会修改《联邦储备法》,可能永久性改变央行与行政分支的权力平衡。已有迹象显示,众议院共和党人正在起草赋予总统更多联储人事控制权的法案。不过,美联储并非全无反击手段,其可以通过提前释放会议纪要、增加政策透明度等方式争取公众支持,鲍威尔近期频繁接受媒体采访正是这种策略的体现。
这场争端远非简单的个人恩怨,其结局将深刻影响全球金融秩序。若央行独立性原则被突破,不仅会导致美元信用受损,更可能开启各国政治力量干预货币政策的危险先例。当前市场波动只是初步预警,真正的考验在于美国能否在民粹主义浪潮中守住现代金融治理的底线。对于投资者而言,除了关注短期汇率和股指变化,更需警惕制度资本这种”看不见的资产”的折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