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州联告特朗普政府 关税政策涉违法
2025年4月23日,美国12个州联合向纽约的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矛头直指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关税政策。这场由纽约州总检察长詹乐霞牵头的法律行动,不仅涉及复杂的宪法争议,更牵动着普通家庭的钱包和企业生存。参与诉讼的州包括纽约、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康涅狄格等,它们共同挑战的是一项被指控为”违法且破坏经济稳定”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特朗普关税政策面临的第二轮法律挑战——此前加州已单独提起诉讼,而此次12州的联合行动将这场博弈推向新高度。
宪法权力之争:总统越权还是正当行使?
诉讼的核心争议在于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法律依据是否成立。各州指控称,宪法明确规定关税权属于国会,总统只有在面临”异常外部威胁”的紧急状态下才能动用该法案。起诉书中强调,当前美国并不存在符合法律定义的紧急状态,特朗普政府却将其作为”政策工具常态化使用”。法律专家指出,这种争议实质上是行政权与立法权的经典博弈。历史上,1977年制定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原本是为应对战争或重大国际危机,但近年来越来越多被用于经济政策领域。诉讼方特别援引2019年联邦法院对特朗普钢铁关税的裁决先例,当时法官明确表示”经济竞争不能构成国家紧急状态”。
经济连锁反应:从超市货架到工厂车间
起诉书详细列举了关税政策造成的三重经济冲击波。首先,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直接推高通货膨胀率,劳工部数据显示,受关税影响的商品价格在政策实施后两年内平均上涨12%。康涅狄格州总检察长威廉·汤将这种现象比喻为”对中产家庭的隐形征税”,他举例说明:一个四口之家每年因此多支出近2000美元基本生活费用。其次,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企业面临成本危机。亚利桑那州的太阳能设备制造商报告称,关税使其光伏板生产成本增加18%,导致两个工厂共计裁员340人。最后是出口反制措施的副作用,科罗拉多州的牛肉出口因贸易伙伴的报复性关税而下降23%,直接影响牧场主收入。这些案例共同构成各州指控政策”经济上鲁莽”的事实基础。
程序正义之辩:行政权力的边界
诉讼的第三个焦点是政策制定过程的合法性问题。各州指控特朗普政府”系统性绕过法定程序”,通过行政令单方面调整关税税率。法律文件显示,2024年针对电动汽车电池的关税上调决定,从提议到实施仅用72小时,远低于《行政程序法》要求的30天公示期。更引发争议的是,部分税率调整直接违背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评估建议。程序瑕疵不仅存在于决策环节,还延伸至执行阶段。纽约州提供的证据表明,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在实施新关税时频繁出现商品分类混乱,导致企业面临巨额追溯性补税。这些操作被起诉方概括为”依赖突发奇想而非合法权力”的典型案例。
这场法律攻防战折射出美国政治经济的深层裂痕。白宫将诉讼定性为”政治猎巫”,强调关税政策对保护本土产业的关键作用;而起诉方则视其为捍卫宪政秩序和经济理性的必要之举。随着案件进入审理程序,法院将不得不权衡国家安全与经济自由、行政效率与程序正义等多重价值。无论最终判决如何,此案都可能成为界定总统贸易权力边界的重要判例。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场看似遥远的法律斗争,实则与超市价格标签、工厂薪资单和农场订单簿紧密相连,成为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的隐形变量。后续进展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各州能否提供更具说服力的经济损失量化数据,以及法院如何平衡政治分歧与法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