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紀元:科技巨頭許金榮、呂芳銘力挺創控上市

喲,又一個「獨角獸」要上市了?讓我們看看這個泡泡有多大

沒門!創控集團這波操作簡直是教科書級的「泡泡製造術」——找幾個業界大佬站台,開個光鮮亮麗的業績發表會,然後就能在資本市場上賣個好價錢?讓我們一起拆解這場精心設計的「上市前派對」,看看背後到底有多少實質內容,又有多少是華爾街式的煙霧彈。

大佬站台的真相:信號還是噪音?

許金榮和呂芳銘現身力挺?拜託,這年頭連川普都能給NFT站台,業界大佬的背書早就變成廉價的市場營銷工具了。
信號價值貶值:2015年研究顯示,名人背書的IPO首日漲幅平均比同業高12%,但到2023年,這個數字已經跌到4.7%——投資人早就看穿這種把戲了
利益鏈條:這些大佬往往持有pre-IPO股份,或是未來潛在合作方,他們的「站台」根本是利益驅動的商業行為
歷史教訓:還記得WeWork上市前軟銀孫正義的瘋狂背書嗎?結果估值從470億美元暴跌到45億美元
這就像布魯克林那些精品店開業時請的網紅——熱鬧過後,真正決定生意好壞的還是產品質量。

國資背景:蜜糖還是毒藥?

創控打著「國資背景」的招牌確實吸引眼球,但這把雙刃劍可能比他們想像的更鋒利:
優勢面
– 政策紅利:2024年中國政府對創新創業的補貼預算增加23%
– 資源壟斷:能拿到普通企業觸及不到的產業園區運營權
– 融資便利:去年類似背景企業發債利率平均低於市場1.2個百分點
風險面
– 效率陷阱:國資委數據顯示混合所有制企業平均決策周期比民企長40%
– 創新抑制:過度依賴政策導向可能導致市場敏感度下降
– 估值折扣:港股中國概念股的平均市淨率比純民企低0.8倍
這就像穿著定制西裝參加障礙賽——看起來光鮮,實際跑起來可能絆倒自己。

2025年市場:最後的狂歡?

創控選在這個時間點上市頗值得玩味:
三大危險信號

  • 流動性退潮:聯準會預計2025Q2開始縮表,新興市場資本外流壓力增大
  • 估值斷層:納斯達克中國科技股指數P/E已達38倍,遠高於五年均值24倍
  • 監管風暴:中國證監會近期否決了23%的IPO申請,創十年新高
  • 但他們可能押注對了兩張牌:
    – 政策窗口:十四五規劃最後一年的「政績工程」紅利
    – 替代選擇:在螞蟻、滴滴事件後,市場渴求「安全系數高」的科技概念股

    砰!泡泡終究要破

    創控的故事本質上是個經典的「中國式成長敘事」——政策背書+大佬站台+概念包裝。但當潮水退去時:
    – 那些華麗的業績發表會照片,最終會和雷曼兄弟的年度報告一樣被扔進碎紙機
    – 所謂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在經濟下行時往往最先被企業砍掉的非核心支出
    – 國資背景在順周期是助力,在逆周期反而可能成為轉型包袱
    建議投資人記住華爾街那句老話:「當理髮師都在談論IPO時,就該賣出了。」至於我?還是去清倉區淘我的復古球鞋更實在——至少那個泡泡破了我還能穿著走路。
    (悄悄說:但我可能還是會申購幾手…萬一這次不一樣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