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机遇与挑战
美元霸权背后的隐忧:双赤字如何影响我们的钱包?
最近跟朋友小聚,聊到最近海淘越来越贵,出国旅游成本飙升,才发现原来美元强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遥远却影响每个人钱包的话题。
美国的”双赤字”困局
美国就像一个习惯刷信用卡的月光族,一边大手笔花钱(财政赤字),一边进口远多于出口(贸易赤字)。去年陪表姐去美国留学,发现超市里几乎全是”Made in China”的商品,这就是贸易赤字的直观体现。
财政赤字这些年越滚越大,主要因为三件事:军费开支(去年美国军费预算达到创纪录的8580亿美元)、社保医保支出(随着婴儿潮一代退休,这笔开支只会增加),以及疫情期间的经济刺激计划(直接给民众发钱确实提振了消费,我美国留学的表姐就收到了3轮纾困金)。
贸易赤字则更复杂。记得2018年中美贸易战时,大豆价格暴涨,这就是贸易赤字的连锁反应。美国需要大量进口能源和消费品,而本土制造业空心化加剧了这一状况。
美元为何还没崩盘?
去年帮父母做海外资产配置时,理财师坚持要配置美元资产,这让我很困惑:既然美国赤字这么严重,为什么美元还这么”硬”?
首先,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就像我们出国会带美元现金一样,各国央行都囤积美元作为外汇储备。我开咖啡店的朋友说,就连他进口哥伦比亚咖啡豆都要用美元结算。
其次,美联储的调控能力很强。去年通胀高企时,美联储连续加息,就像给过热的引擎踩刹车。虽然我的房贷利率跟着涨了,但确实稳住了美元价值。
最后,美国国债大部分由国内消化。这就像向自己人借钱,风险相对可控。我大学同学在华尔街做债券交易员,他说美国养老金和保险公司是国债最大买家。
这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未来该如何应对?
理财专家王先生给我的建议很实用:
– 将10%-15%资产配置为外汇储备
– 关注美联储利率决议(每月第一个周三)
– 大宗商品采购可以采取套期保值
– 留学费用可以分批兑换外汇
最近我开始用一些外汇APP设置汇率提醒,在美元低点时换些外币,这比一次性兑换省了不少钱。
美元就像全球经济的心跳,它的每次波动都会在全球市场引发连锁反应。作为普通人,我们不需要成为经济学家,但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就能像看懂天气预报一样预判经济趋势,做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毕竟,管好钱包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