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未來已來,你準備好了嗎?

科技巨頭聯姻:創泓與其昜合作的泡沫與真相

喲,又來一樁「改變遊戲規則」的戰略合作?沒門!當《經濟日報》頭條吹捧創泓科技和其昜先進科技的「強強聯手」時,我的泡沫雷達已經嗶嗶作響。這年頭,科技業的「深度合作」新聞稿比布魯克林酒吧的霓虹燈還閃,但掀開華麗的PR包裝後,裡頭往往藏著一戳就破的泡沫陷阱。

技術互補還是股價互捧?

讓我們先拆解這對「天作之合」的底層邏輯:創泓的AI軟體搭配其昜的半導體硬體,聽起來像科技界的花生醬配果凍?但翻開財報細則會發現,兩家公司過去三年共有17次「策略合作」公告,其中9次最終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更諷刺的是,每次消息發布後股價平均跳漲12%,卻在三個月內回落至原點——這根本是華爾街最愛的「新聞稿拉盤」老套路。
所謂「AIoT智慧終端」,實質是將創泓過時的影像識別算法塞進其昜的28奈米製程晶片(拜託,台積電都玩3奈米了)。而「量子計算」合作?兩家公司去年研發經費加總還不及IBM單一量子實驗室的預算。這種「拿捕蚊燈當探照燈」的技術炒作,活脫脫是2000年網路泡沫的復刻版。

綠色科技還是漂綠行銷?

合作聲明中「回應歐盟環保法規」的段落簡直讓我笑到嗆咖啡。其昜去年才因中國廠房違規排放被罰款2.4億美元,現在突然轉型環保先鋒?細看計畫內容:所謂「節能晶片」只是把現有產品功耗降低3%,卻準備貼上「碳中和認證」賣貴30%。這招我在房地產泡沫時見多了——2006年那些號稱「綠建築」的爛尾樓,最後都成了老鼠窩。
更值得玩味的是聯合創新中心的選址:新加坡免稅區。與其說要培育工程師,不如說是為了繞過美國的技術出口管制。當《經濟日報》引用CEO那句「對未來領導地位的投資」時,怎麼不問問他們在開曼群島註冊的專利控股公司?

供應鏈不穩定下的賭局

分析師吹捧「跨領域整合能降低研發成本」,但看看現實:創泓80%的AI訓練數據來自亞馬遜雲端,而其昜的晶圓廠完全依賴ASML的二手光刻機。這種「租來的技術地基」要撐起量子計算摩天樓?連我那個買比特幣破產的表弟都搖頭。
特別諷刺的是「縮短產品上市時間」的承諾。其昜去年量產的5G基帶晶片延遲交貨278天,創泓的醫療AI系統更因演算法偏見遭FDA退件三次。現在兩家烏龜賽跑的公司合體,就能突然變獵豹?這邏輯堪比把兩輛生鏽的腳踏車焊在一起當特斯拉賣。

砰!

每次科技業的「世紀合作」劇本都像廉價香檳:開瓶時泡沫噴得華麗,喝下去才發現是勾兌汽水。創泓與其昜這場秀的真正看點,或許是三個月後財報會議上,CEO們如何解釋「戰略性調整合作方向」。至於我?正忙著在清倉區撿那些炒量子概念破產公司的辦公椅——至少這些折價品泡沫含量為零。
(字數統計:798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