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主廚掌勺 未來餐廳驚現深圳!」
喲,各位泡沫觀察家們,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號稱要”革命”餐飲業的科技泡沫有多誇張!沒門,這些閃亮亮的機器人廚師和無人餐廳,真的能像他們宣傳的那樣改變遊戲規則嗎?還是又一個等著被戳破的市場幻覺?
首先來看看這個所謂的”機器人廚師革命”。深圳那家機器人麵館聽起來很酷對吧?機器人會揉麵、拉麵,還能根據你的口味調整?拜託,這不就是把工業自動化包裝成高科技嗎?我在布魯克林見過的義大利麵工廠早就在這麼做了 – 只是沒給它套上AI的光環而已。更別提這些設備的維護成本有多高,一台機器人廚師的價格夠請20個真人廚師工作一整年。這不是創新,這只是資本在玩”科技包裝”的老把戲!
說到無人餐廳,阿里巴巴的”盒馬鮮生”搞的那套人臉識別支付系統,簡直就是隱私災難的溫床。你知道這些生物特徵數據被儲存在哪裡嗎?被如何使用?更重要的是 – 當系統當機時,你是要對著機器大喊”芝麻開門”嗎?我在2008年房地產泡沫時就見過這種把戲 – 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然後包裝成”未來趨勢”。還記得那些”智能家居”怎麼在金融危機後集體消失的嗎?砰!
3D食物打印就更搞笑了。荷蘭那家打印巧克力甜點的餐廳?拜託,那玩意兒打印一個甜點的時間,傳統廚師能做出一整桌甜點!而且口感?就像在吃建築模型一樣。為特殊飲食需求定制的餐點?醫院營養師用傳統方法做得更好、更便宜。這整個3D食物打印概念,根本就是科技公司在找不到實際應用場景時硬擠出來的”解決方案”。
智能點餐系統可能是這堆”創新”中唯一有點價值的東西,但就連這個也被過度炒作了。平板點餐?這技術在麥當勞自助點餐機上已經用了十年了!所謂的”AI推薦算法”,不過是基於最基礎的消費數據分析 – 沃爾瑪在上世紀90年代就玩得更溜了。
聽著,我這個”泡沫爆破者”在房地產行業看過太多這種把戲了。這些餐飲”黑科技”中,99%都會在三年內消失 – 要麼因為成本過高,要麼因為根本沒有實際需求。剩下的1%?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創新。但現在投資者就像看到新玩具的孩子一樣,把資金瘋狂砸向任何貼著”AI”或”自動化”標籤的東西。等泡沫破滅時,我們又會看到一批創業公司像當年的Webvan一樣破產清盤。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什麼”革命性餐飲科技”時,記得問問自己:這真的比傳統方法更好、更便宜嗎?還是又一個等著被戳破的泡沫?畢竟,就連我這個專門爆破泡沫的人,也知道真正好吃的拉麵永遠來自那些滿頭大汗的老師傅 – 而不是什麼閃閃發光的機器人。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