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2025:帝濶AI隱私代理人掀革命」
泡沫觀察:當「隱私保護」成為科技巨頭的最新行銷噱頭
喲,各位泡沫觀察家們,又到了我們戳破科技業華麗包裝的時候了。這次的目標是那些突然變成「隱私捍衛者」的AI公司——沒門!你們以為加上「聯邦學習」和「差分隱私」這種術語就能讓我們忽略本質問題?讓我們把這個所謂「AI隱私代理人」的泡泡戳破看看。
技術突破還是行銷話術?
帝濶智慧科技宣稱的「數據可用不可見」架構,聽起來像是把煉金術和區塊鏈扔進攪拌機的產物。聯邦學習?這技術早在2017年Google就用來應付歐盟監管機構了。差分隱私?蘋果2021年iOS更新就玩過這招——結果只是把數據收集從A點移到B點的障眼法。
最可笑的是他們吹捧的「動態權限管理」。拜託,這不就是把iPhone隱私權限彈窗換個皮嗎?用區塊鏈記錄授權?我們在房地產泡沫時期也看過這種「不可篡改」的噱頭,直到發現51%攻擊比改房產登記還容易。
300億美元市場的荒誕現實
這些公司總愛甩出「2025年隱私技術市場達300億美元」的數據。知道這數字怎麼來的嗎?就是把所有與數據沾邊的IT支出乘以「隱私係數」——這招華爾街在包裝次貸證券時也用得很溜。
說適合金融和醫療領域?笑死。銀行寧願付GDPR罰款也不願降低0.1%的反洗錢準確率,而醫療AI的真實情況是:90%的「HIPAA合規解決方案」最後都被發現用醫生帳號繞過權限管控。至於邊緣計算部署?不過是把數據洩露風險從雲服務商轉嫁到手機製造商身上。
展會經濟學:如何把PPT變成估值
選擇COMPUTEX首發?典型的新創公司套路:先在亞洲展會收割媒體報導,再用這些剪報去騙歐美投資人。所謂「技術工作坊」其實是免費勞力招募會——就像WeWork當年用免費啤酒換創業者簽署不平等條款。
開放平台API?這招Salesforce二十年前就玩透了:先讓你免費接入,等業務數據鎖定後,訂閱費每年漲價30%。至於「產業標準制定」,不過是找幾個學術邊緣人成立「聯盟」,給自己的專利技術鍍金。
砰!隱私保護的終極悖論
事實是:隱私和AI根本是互相矛盾的命題。要AI效能就得餵數據,要絕對隱私就該遠離數位產品——但科技巨頭們想讓你相信可以魚與熊掌兼得。這就像2008年時,華爾街推銷「高收益零風險」的CDO產品一樣荒謬。
下次看到這類新聞,記得我們泡泡爆破者的忠告:當科技公司開始大談隱私保護,通常意味著他們已經把你的數據榨乾到需要法律包裝的階段了。現在,我要去清倉區找雙能踩碎這些數位泡沫的皮鞋了——當然是用現金付款,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