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藝術雙人展 曹筱玥鄭世安驚艷登場

當代藝術的科技革命:從台北雙個展看歷史的數位轉生

喲,沒門!又一個「藝術泡沫」正在膨脹——但這次,我們要談的可不是NFT那種華而不實的炒作。台北市文化藝廊最近推出的「曹筱玥、鄭世安雙個展」,倒是用科技當手術刀,把歷史這塊老臘肉片出了新花樣。邱臣遠代理市長還在開幕式上背書?哼,這可比華爾街分析師推薦垃圾債券有意思多了。

數位互動:讓觀眾成為共犯

曹筱玥的作品根本是場「藝術龐氏騙局」——只不過她騙的不是錢,而是你的肢體動作。她的《記憶的維度》用AI演算法把台灣百年歷史影像和觀眾的即時動作攪拌在一起,活像把故宮文物丟進果汁機。但說真的,當我看到親子家庭在展場玩得嘻嘻哈哈時,突然理解這種「參與式藝術」的狡猾之處:它讓觀眾以為自己在創作,其實早就被編程進藝術家的敘事框架裡。
(爆破音效預備)砰! 但這正是亮點——當科技把藝術從神壇上拽下來,連小朋友都能用揮手改變歷史影像的排列組合,誰還需要那些裝模作樣的藝術評論家?

混合媒材:文化記憶的拼裝車間

鄭世安簡直是「歷史修復界的麥當勞」——把清代文獻、老照片和3D列印技術塞進同個漢堡盒。他的《鑰匙與鎖》系列把台北城門殘片用雷射雕刻在透明壓克力上,搞得像考古學家的IG濾鏡。這種「虛擬考古」手法最諷刺的是:當我們用科技保存歷史時,真實的城牆磚塊可能正在某個工地被壓路機碾碎。
(市場泡沫警報)注意了!這系列作品暴露出當代藝術的弔詭:我們越是熱衷用高科技「保存」文化記憶,實體文物反而越可能淪為清倉大甩賣的裝飾品。就像我總開玩笑說的——連我都會買打折的復刻版球鞋,但誰在乎原版在博物館裡發霉?

藝術民主化:市政府的公關特技

邱臣遠代理市長說藝術是「城市進步的催化劑」?哈!這簡直像房仲業者說「現在是買房最佳時機」一樣充滿算計。但不得不承認,展覽的「市民共創區」確實玩得漂亮:讓民眾上傳家族老照片,用AI生成集體記憶拼貼,根本是文化版的「眾籌概念股」。開展首週5000人參與?這數據比華爾街財報實在多了。
(終極爆破)砰!!! 這場展覽最值錢的啟示是什麼?當科技工具讓阿嬤的老照片都能變成藝術素材時,「專業藝術家」這個詞恐怕得重新定義——就像我當房仲時學到的:在泡沫裡,所有人都是專家,直到市場崩盤那天。
所以說,這場展覽與其說是藝術展,不如說是場精心設計的社會實驗:當科技把歷史拆解成數據流,把觀眾變成臨時演員,把市政府包裝成文化推手時——我們到底是在見證藝術革命,還是在參觀一個華麗的泡沫樣品屋?至少這次,我願意為這個「泡沫」買單…畢竟比起華爾街那些衍生性金融商品,這些AI生成的歷史拼貼畫可誠實多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