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FTC经济学家痛批关税:一场灾难

近年来,美国政府推行的关税政策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广泛争议。美国前联邦贸易委员会经济学家迈克尔·芒格联合1600余位学者公开质疑这一政策的合理性,认为其可能引发连锁经济危机。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以保护主义为名的关税措施,是否真能实现其宣称的经济目标?还是说,它将重蹈历史覆辙,成为拖累全球经济的隐患?

政策逻辑的致命矛盾

芒格团队尖锐指出,现行关税政策存在根本性设计缺陷。一方面,政府宣称要通过高关税“增加联邦收入”,另一方面又强调“保护本土产业”,这两个目标在经济学原理上根本无法同时实现。当关税税率超过最优水平时,进口商品数量锐减,反而导致税收总额下降。更危险的是,这种矛盾可能诱发“自我造成的经济衰退”——1600位经济学家联名警告,当前政策与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惊人相似,后者曾使美国进口额暴跌66%,直接加剧了大萧条。
历史数据显示,当关税税率超过20%时,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会导致进口量下降2-3%。而当前部分商品的关税税率已达25%,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政策正在快速消耗美国经济的韧性。

隐形税负:谁在为关税买单?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专项研究揭示了一个被刻意忽略的事实:关税本质是对消费者的变相征税。以家电行业为例,由于进口压缩机被加征关税,某美国家电品牌不得不将洗衣机售价上调18%,但企业在宣传时仅模糊表述为“原材料成本上涨”。这种价格传导具有隐蔽性——消费者既看不到关税账单,也意识不到自己正为政策买单。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通胀螺旋。当进口钢材关税导致汽车制造成本上升时,不仅新车涨价,二手车市场也随之波动。美联储数据显示,关税政策实施后,核心CPI中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年均涨幅达4.7%,远超此前十年的1.2%。普通家庭每年为此多支出约2000美元,这相当于抹去了中产阶级减税政策带来的全部收益。

全球对抗与产业僵化

当前政策最危险的潜在后果,是可能触发全球贸易体系的连锁反应。当美国以25%的全球经济体量单方面加征关税时,其余75%的经济体完全可能组建“反关税联盟”。欧盟与亚洲国家已开始探讨相互减免关税的方案,这将使美国出口商面临系统性歧视。
从产业层面看,短期保护正在摧毁长期竞争力。以钢铁业为例,在关税庇护下,美国钢厂研发投入占比反而从3.1%降至1.9%。斯特雷恩教授团队发现,受保护企业往往陷入“三重陷阱”:

  • 依赖政策红利延缓转型
  • 失去国际市场敏感度
  • 最终被更高效的海外竞争者淘汰
  • 这种机制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汽车产业保护中已有先例——当时享受关税保护的克莱斯勒等企业,后来需要耗费更大力气进行重组改造。
    这场围绕关税的争论,本质是关于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学界共识清晰表明:以邻为壑的政策不仅难以持续,还会反噬经济根基。当消费者背负隐形税负、企业丧失创新动力、国家陷入贸易孤立时,所谓“保护”反而成为衰退的加速器。在全球经济高度互联的今天,或许更需要的是构建弹性供应链的智慧,而非挥舞关税大棒的蛮力。历史无数次证明,开放与合作才是应对挑战的真正出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