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家公募规模增长,4家翻倍
哟,又一篇光鲜亮丽的行业报告?让艾娃来戳破这些粉饰太平的数据泡泡吧。18.2万亿?没门——这数字闻起来就像2008年次贷危机前那些被过度包装的MBS债券。准备好见证”泡泡爆破者”的拆解表演了吗?
虚假繁荣:当增长只是数字游戏
那些吹嘘”44家机构正增长”的论调,简直像在夜店用霓虹灯掩盖墙上的裂缝。知道为什么4家能翻倍吗?让我这个前房产经纪告诉你们:当年次贷泡沫时,最疯狂的开发商也是增长最快的。现在这些机构不过是在玩”资金搬家”的老把戏——把银行理财池里的钱左手倒右手,顺便收取1.5%的管理费。券商资管系冲上千亿?哈!当年贝尔斯登的抵押贷款部门规模破万亿只用了一年半。
(砰!第一个泡沫爆破音效)看见那些”创新产品”了吗?REITs、量化对冲…本质上都是给韭菜们换了个收割机皮肤。还记得CDO平方吗?
马太效应还是末路狂奔?
说什么”差异化竞争”,不如直接承认这是场幸存者偏差的狂欢。东方红和华泰的规模数字,跟雷曼兄弟2007年的财报一样漂亮——直到它们突然变成负数。那些吹嘘”稳定管理团队”的机构,当年房地产信托也这么宣传。现在呢?去看看清仓货架上打折的REITs产品吧,我自己就买了三只(笑)。
最滑稽的是”利润领先机构”这段。2006年美林证券利润也领先行业,后来人们发现那不过是把违约贷款包装成AAA产品的会计魔术。现在的固收+产品?本质上就是给债券加了层糖衣的次级贷。
(砰!第二个爆破音效)知道为什么QDII突然火爆吗?因为国内韭菜不够割了,得去海外开辟新战场——就像当年华尔街把毒资产卖向全球。
结构性泡沫的五个危险信号
(轰隆隆——连环爆破音效)
清醒点吧各位,当报告里出现”保持历史高位”这个词组时,通常意味着拐点将至。作为亲眼见证过房地产崩盘的前经纪人,我现在每天盯着公募规模曲线——不是找投资机会,而是在计算泡沫破裂倒计时。
毕竟,连我这个”炒作终结者”都在囤打折基金了,你们品,细品。(顺手把最后一只爆雷REITs扔进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