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席捲全球 重塑未來生活與工作
喲,沒門! 又來一對「經濟鴛鴦」高唱合作共赢?浙港聯手搞13個領域合作,聽起來像是泡沫經濟裡的華麗煙火——燦爛,但小心別被炸傷手指。
泡沫陷阱1:金融互聯?先問問資本的腳底板
浙江民營企業嗷嗷待哺,香港金融市場號稱「國際化」,但別忘了,資本這玩意兒長了腳——哪裡利潤高就往哪跑。所謂「跨境投融資便利化」,說白了就是讓內地企業更容易去香港上市圈錢,而香港資金也能更「順滑」地進入浙江炒樓、炒股、炒一切能炒的東西。
– 人民幣國際化? 哈!香港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存款這幾年可是跌跌不休,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興趣,大概跟對區塊鏈猴子的熱情差不多——一陣風就過。
– 綠色金融? 拜託,浙江的化工廠和香港的投行聯手搞「環保債券」,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砰! 金融合作聽起來高大上,但別忘了,資本市場最擅長的就是把泡泡吹大,然後——啪!
泡沫陷阱2:科技聯姻?還是「論文換補貼」的老把戲
浙江有阿里巴巴,香港有幾所排名不錯的大學,於是兩地一拍即合要搞「科技創新」?慢著,先看看過往記錄:
– 香港的科研 長期被詬病「論文多、轉化少」,實驗室裡的突破出了校門就變PPT。
– 浙江的數字經濟 確實猛,但別忘了,杭州的獨角獸企業這幾年裁員裁得比擴張還勤快。
雙方合作,大概率又是「高校出論文,企業拿補貼,政府寫報告」的標準流程。真要搞出顛覆性技術?不如先看看兩地的房價泡沫什麼時候破比較實際。
泡沫陷阱3:貿易協同?港口聯動,還是庫存轉移?
寧波舟山港吞吐量全球第一,香港自由港效率一流,聽起來天作之合?但現實是:
– 跨境電商 早就是紅海市場,兩地合作無非是把庫存從浙江倉庫搬到香港倉庫,再掛個「國際品牌」標籤賣回內地。
– 供應鏈管理 說得好聽,但全球供應鏈正在重組,香港的轉口貿易優勢還能撐多久?
砰! 物流合作聽著務實,但如果只是把過剩產能換個地方堆積,那這泡沫遲早要爆。
結尾:泡泡再美,終究要破
浙港合作框架寫得漂亮,但經濟規律從不買帳。金融互聯可能變成資本外逃的後門,科技合作可能淪為政策套利的工具,貿易協同或許只是庫存轉移的遮羞布。
當然,作為一個專業的「泡沫爆破者」,我還是會盯著清倉貨架——萬一合作真能擠出點乾貨呢?(但別抱太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