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潮來襲:誰將主宰未來?
喲,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號稱「中國矽谷」的深圳又搞出什麼新泡泡——沒門!蘋果CEO庫克居然在短短時間內六次造訪這座城市,這可不是來吃早茶的頻率。這背後藏著的,恐怕是一個即將被吹脹的科技泡沫,而我們這些「泡泡爆破者」最擅長的就是戳破這些華麗包裝下的真實動機。
深圳的「科技迪士尼」幻象
首先,讓我們拆解這個被過度包裝的「科技譯碼者」概念。深圳確實有完整的硬體供應鏈,華強北的電子零件市場比布魯克林的二手鞋店還熱鬧。但別被表象騙了——這裡的「創新」有多少是真正原創,有多少只是把西方技術重新組裝?庫克參觀AR/VR企業時,看到的恐怕不是未來科技,而是Vision Pro量產遇到瓶頸後的應急方案。蘋果供應鏈的「彈性」,說白了就是隨時準備在美中貿易戰升級時,把生產線像搬家一樣連夜撤到越南。
更諷刺的是,深圳政府的大灣區補貼政策,活脫脫是2008年美國房市泡沫的東方翻版。稅收優惠吸引來的不是創新,而是投機者——當補貼退潮時,我們就會看到誰在裸泳。南方科技大學培養的工程師?拜託,他們中的頂尖人才早被矽谷用三倍薪水挖走了,剩下的不過是維持組裝線運轉的螺絲釘。
供應鏈還是「鎖鏈」?
庫克表面上是來鞏固供應鏈關係,實際上是在地緣政治鋼絲上走秀。蘋果在深圳的代工廠,工人時薪還買不起半個iPhone充電器。這哪裡是什麼「科技樞紐」,分明是21世紀的血汗工廠集群。而所謂的「靈活供應鏈」,不過是把90%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祈禱這個籃子不會被關稅大砲擊中。
看看數據吧:蘋果在中國的供應鏈集中度比雷曼兄弟的風險敞口還危險。當華為的摺疊手機開始搶佔高端市場,當小米的物聯網生態比HomeKit更接地氣,庫克在深圳的每一次握手合影,都是在為即將到來的市場份額雪崩積攢公關素材。
創新還是複製貼上?
最可笑的莫過於把深圳的「創客文化」捧為開放式創新典範。那些硬體開源項目,拆開來看無非是將樹莓派套上中國製造的外殼。庫克如果真的相信這裡能孵化出下一個革命性技術,不如先解釋為什麼蘋果的研發中心仍牢牢紮在庫比蒂諾——因為真正的創新需要的是自由碰撞的思想,而不是政府指定的「重點發展產業目錄」。
華為5G技術的專利數量確實驚人,但別忘了其中多少是為了繞過西方專利牆的防禦性註冊。深圳科技園區的燈火通明背後,是每個創業者抽屜裡都藏著的三份商業計劃書:一份給風投,一份給政府,還有一份真實版等著政策風向轉變時立刻切換。
砰! 現實就是這麼骨感。庫克的六次深圳行,與其說是尋找科技聖杯,不如說是在全球化的殘骸裡翻找還能使用的零件。當華爾街還在為「蘋果押注中國創新」的故事買單時,聰明人應該聽到泡沫破裂的細微聲響——那聲音,和當年的次貸危機多麼相似。不過至少這次,我們可以在深圳電子市場買到清倉的AirPods,這大概就是全球化最後的溫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