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來襲!未來已在你眼前
在建國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那間燈光打得過度明亮的展覽廳裡,我看著那些被稱為「未來設計」的學生作品,忍不住想——這不就是另一場精心包裝的創意泡沫嗎?讓我們來戳破這些華麗的糖衣,看看裡面到底藏著什麼料。
1. 永續設計?先看看成本效益再說
展場裡那些用回收塑料做的家具確實很吸睛,但當我問起量產成本時,學生們的笑容突然變得有點僵硬。喲,沒門!這些「環保設計」在現實市場裡根本站不住腳。你知道把廢棄漁網處理成可用材料的成本是傳統塑料的3倍嗎?更別提那些菌絲體材料——在實驗室裡長得挺歡,放到潮濕的台灣氣候中不到兩週就開始發霉。
這讓我想起2008年那波「綠色科技」泡沫,當時也是把環保概念吹上天,結果呢?多數公司最後都砰——破產收場。這些學生作品美其名曰「永續」,實際上不過是另一場自我感動的環保秀。真正的永續設計應該要通過市場檢驗,而不是靠學校補貼存活。
2. 科技互動?八成是曇花一現的煙火
那個《虛擬花園》AR裝置確實很酷,但讓我告訴你一個殘酷事實:去年畢業展的類似作品,現在都堆在學校倉庫積灰塵。這些科技互動裝置就像華爾街的IPO熱潮——開幕時驚艷全場,三個月後就被丟進「過氣科技」的垃圾桶。
更諷刺的是,當我試用那個AI生成動態圖像的系統時,它居然把台北101識別成了「巨型掃帚」。這就是我們期待的「人機協作」?拜託,與其砸錢搞這些華而不實的科技噱頭,不如先教會學生寫出不會當機的程式碼。
3. 社會設計?先解決展場無障礙設施吧
最讓我火大的是那件《無障礙城市》作品——在一個連輪椅都推不進去的展場裡談無障礙設計?這簡直就像在賭場裡宣揚戒賭一樣荒謬。學生們精心設計的輪椅動線模型很完美,但現實是他們自己的展場就有三階樓梯根本沒裝斜坡。
至於那些傳統工藝創新,多數只是把原住民圖騰印在手機殼上而已。這算哪門子文化傳承?根本是文化消費!真正的社會設計應該從展場的無障礙廁所做起,而不是做幾個漂亮模型自嗨。
砰!泡沫終究要破
這場展覽就像一杯過度調味的雞尾酒——外表絢麗,但喝下去全是香精味。設計學院與其教學生製造這些中看不中用的概念泡沫,不如開門課教他們計算材料成本、寫商業計劃書。畢竟在現實世界裡,能存活下來的不是最炫的設計,而是最能控制成本的設計。
下次再看到這種「未來設計」展覽,建議你帶把針去——畢竟戳破泡沫,才是對這些未來設計師最實在的職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