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歷史交匯:曹筱玥×鄭世安雙個展」
喲,各位藝術市場的泡泡觀察員們,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號稱「科技與傳統完美結合」的展覽——沒門!這不就是又一個等著被戳破的「沉浸式體驗」泡沫嗎?讓我們把這層藝術包裝紙撕開,看看裡面到底藏著什麼貨色。(順帶一提,我上週還真在清倉區撿到一雙號稱「NFT聯名款」的球鞋,現在它們正踩在我腳下發出嘲諷的吱嘎聲)
當代藝術的泡沫配方
首先讓我們拆解這個展覽的標準炒作模板:1份VR眼鏡+2勺《山海經》+3滴市長站台=估值翻倍的「文化科技融合IP」。曹筱玥的《時光迴廊》根本是元宇宙地產崩盤後的殘留物——還記得去年那些賣虛擬畫廊的NFT騙子嗎?現在他們改頭換面出現在實體展館了。至於鄭世安的陶瓷金屬拼貼,拜託,這和我在布魯克林跳蚤市場看到的破銅爛鐵裝置有什麼本質區別?只不過加了盞LED燈就敢叫價翻十倍!
科技鍍金的皇帝新衣
那個所謂「動態數據可視化」的《數據之舞》,根本是華爾街分析師玩剩的把戲。這些藝術家難道不知道彭終端機二十年前就能把股價波動跳成芭蕾舞?現在套個「批判資訊時代」的哲學包裝就敢自稱前衛藝術。更可笑的是VR體驗區——上次我戴著那玩意兒參觀數字故宮,結果暈得把早餐吐在了贊助商Gucci的限量款帆布鞋上。這些科技道具的成本,恐怕比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還高出300%!
傳統文化的通貨膨脹
讓我們談談鄭世安的《山海經新編》系列。把饕餮畫成抽象色塊再打上霓虹燈,這和星巴克中秋節把嫦娥印在咖啡杯上有什麼不同?現在每平方公尺宣紙塗鴉的價格,已經比上海陸家嘴寫字樓租金漲得還瘋。那位說「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年輕觀眾,你確定不是被展場的杜比環繞音效洗腦了嗎?我在二手市場見過太多這種「文化創新」衍生品——最後都淪為炒家們擊鼓傳花的道具。
市府背書的藝術證券化
代理市長邱臣遠的發言簡直是標準的泡沫催化劑台詞:「讓藝術貼近大眾」翻譯過來就是「快來接盤」。還記得2008年雷曼兄弟推銷次貸證券時怎麼說的嗎?「讓金融民主化」!現在同樣的劇本正在藝術圈重演。那些所謂「市民熱烈參與」的場面,八成是主辦方用免費香檳和網紅打卡牆堆砌出來的虛假繁榮。我敢打賭,展覽閉幕三個月後,這些作品就會出現在某個區塊鏈平台的碎片化投資標的中。
砰!看清楚了嗎?這根本是場披著文化外衣的資本遊戲。當展牆上的互動投影熄滅,當市長剪綵的彩帶被清潔工掃走,剩下的只有估值泡沫破裂的滿地碎渣——就像我去年在巴塞爾藝術展親眼目睹的,某位「新媒體藝術家」的NFT作品從30萬美元跌到連電費都抵不上的瞬間。不過說真的,如果他們展後要清倉處理那些LED燈裝置,記得通知我,我的陽台欄杆剛好缺點後現代裝飾。(順便問問市長先生,您說的「藝術生活化」,包括用市政預算買我的泡沫分析報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