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領軍 納指飆6.7%創本週新高
最近全球金融市場就像個喝醉的水手,搖搖晃晃得讓人頭暈。特別是美股,簡直像坐上了科技股的雲霄飛車——納斯達克指數單週暴漲6.7%,創下今年最狂紀錄。這波行情讓我想起2000年網路泡沫前的狂歡,只是這次主角換成了AI晶片和元宇宙。讓我們拆解這場華爾街的煙火秀,看看哪些是實質盈利,哪些只是市場在抽大麻後的幻覺。
科技巨頭的「AI迷因」狂歡
本週科技股的反彈簡直像場宗教復興大會。蘋果市值偷偷摸摸又爬回3兆美元,微軟靠著ChatGPT的熱潮股價飆升,連亞馬遜這種電商老屁股都因為AWS雲服務被AI帶飛。最誇張的是輝達——這家GPU製造商現在被當成AI時代的「新石油」公司,股價今年已經翻倍。但嘿,當理髮師都開始討論該買哪支AI概念股時,是不是該想起1999年那些「.com」公司的下場?
仔細看財報就會發現貓膩:這些科技巨頭確實還在賺錢,但增長率早就放緩。微軟Azure雲服務增速從去年同期的50%降到31%,蘋果iPhone銷售連續三季下滑。現在支撐股價的不是實質業績,而是華爾街對「AI將改變一切」的集體意淫。就像我布魯克林公寓樓下的雜貨店,突然把三明治價格翻倍,只因為包裝紙印了「NFT特供」字樣。
納指暴漲背後的「鴉片」
納斯達克這波6.7%的漲幅,根本是聯準會親手調製的鴉片雞尾酒。市場瘋傳「加息周期即將結束」,就像告訴癮君子「最後一劑免費毒品」。看看資金流向就知道多荒謬:科技股ETF上週吸金120億美元,但同期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卻在暴跌。這分明是賭徒們在押注「要嘛AI救世界,要嘛聯準會救股市」。
但這些科技公司的估值早就脫離地心引力。輝達本益比高達220倍,是標普500平均值的11倍;特斯拉市值比全球前七大車廠加總還高,儘管它的交車量只佔行業3%。這讓我想起2007年時,那些CDO(擔保債務憑證)也被包裝成「穩賺不賠」的魔法金融產品。現在不過是把次貸換成AI演算法,華爾街的騙局劇本根本沒換。
軟著陸神話與硬著陸現實
華爾街分析師最近最愛說「軟著陸」,聽起來像飛機迫降在棉花糖上一樣舒服。但看看實際數據:美國核心PCE物價指數還在4.7%高位,失業率處於53年最低——這根本是給聯準會繼續加息的理由。更別說商業地產貸款違約率正在飆升,地區銀行股像矽谷銀行倒閉前那樣集體抽搐。
最諷刺的是,科技股大漲的同時,反映實體經濟的道瓊指數幾乎原地踏步。這就像夜店VIP區的狂歡派對,而大廳裡的普通消費者連酒錢都付不起。當高盛最新報告顯示,對沖基金正在瘋狂做空中小型銀行股時,所謂「市場信心恢復」根本是場精心設計的魔術秀。
這場科技股狂歡終將以有人買單收場。聯準會資產負債表才縮減了6000億美元,距離疫情期間4.8兆美元的放水規模只是零頭。下次當你聽到「這次不一樣」的論調時,記得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前,思科系統的股票也曾被認為是「永遠漲」的聖杯。現在不過是華爾街把當年的劇本找出來,把「.com」替換成「AI」重新上演罷了。砰!——希望你不是最後那隻接盤的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