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光影盛宴!科大電影節700創意短片爭鋒」
薛偉傑:科大舉辦「AI電影節」 逾700短片參賽
喲,沒門!又來一個「科技改變藝術」的泡沫狂歡派對。香港科技大學搞的這個「AI電影節」,700多部參賽短片?聽起來就像華爾街在2008年打包的次級房貸CDO——數量驚人,但裡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有價值的「資產」,咱們可得好好戳破這個泡泡。
AI技術:解放創作還是量產垃圾?
1. 創作門檻降低?更像是品質門檻崩塌
說什麼「AI讓電影平民化」,笑死。當年房地產泡沫時,銀行也說「人人該有房」,結果呢?一堆零首付的爛尾樓。現在AI工具讓隨便一個路人甲都能「拍電影」,但這700部短片裡,有多少是真正能看的?別忘了,Netflix上80%的內容已經是算法生成的流水線垃圾,我們還需要更多「平民化」的視覺噪音嗎?
2. 創新敘事?更多是科技公司的行銷話術
「互動式敘事」「AI生成視覺風格」——這些詞聽著耳熟嗎?像不像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那些「顛覆式商業模式」的空頭支票?我當房地產經紀時也見過這種套路:「虛擬看房將取代實體經紀人」,結果買家最後還是要親眼確認廁所有沒有發霉。AI電影再炫,觀眾真的會為沒有靈魂的算法買單?
誰在主宰創作?人類還是機器?
1. 創作者之爭:藝術家VS提示詞工程師
評審說「需要人類創意指導」?拜託,這就像說次貸危機需要「更好的風險管理」——表面正確,實則逃避核心問題。當一部電影的劇本、分鏡、調色全由AI完成,所謂「人類指導」不過是在下拉選單裡點擊「更悲傷一點」「更復古一些」。藝術淪為參數調整,這叫創作?這叫外包!
2. 版權亂局:訓練數據是偷來的顏料
這些參賽作品用的生成式AI,訓練數據哪來的?八成是掃描了無數未授權的經典電影。就像當年房產泡沫時,銀行把垃圾債券重新包裝成AAA產品——現在科技公司把盜用的藝術風格重新組裝成「創新」,還敢要求參賽者「透明公開」?該透明的是你們的數據來源吧!
產業未來?先活過這輪泡沫吧
1. 教育陷阱:培養工具人還是藝術家?
科大搞工作坊教人用AI工具?典型的教育泡沫化。我見過太多年輕人被「學Python就能年薪百萬」的廣告騙進程式訓練營,結果失業後在Uber開車。當電影系學生都在學MidJourney提示詞,五年後他們和自動化工具還有什麼差別?
2. 商業應用:又一個「元宇宙」式騙局
設立「商業應用獎項」?讓我猜,獲獎作品大概是「AI生成網紅帶貨視頻」之類的「創新」。還記得NFT怎麼吹捧「數位藝術革命」嗎?現在那些無聊猿頭像連電費都付不起。AI電影的商業模式?除非你想看90分鐘的ChatGPT植入廣告。
砰!
這場AI電影狂歡,本質是科技資本的又一次圈地運動。700部短片聽起來很熱鬧,但當泡沫破裂時,我們會發現多數作品和那些次貸債券一樣——評級是AAA,實則一文不值。
(順帶一提,等這波AI泡沫破滅,我打算去撿漏清倉的RTX4090顯卡,畢竟我的「爆破泡沫基金」還差30%就能付公寓首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