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录: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李录的投资哲学与世界秩序变革:一位价值投资者的全球视野

(注:由于原始资料有限,本文将以李录已知投资动向为切入点,合理拓展至其可能的世界秩序观察视角)

当价值投资遇上地缘政治

华尔街的咖啡厅里,分析师们总爱把”长期持有”挂在嘴边,但真正践行的人比独角兽公司还稀有——直到李录出现。这位查理·芒格的门徒用20年持仓比亚迪的”超长待机”表演,给短线投机者们上了一堂价值投资大师课。但最近邮储银行H股的增持和美股组合的调整,却暴露了更耐人寻味的信号:当这位以”发现低估资产”闻名的投资人开始重仓布局中国金融业,是否暗示着他对世界秩序转移的某种预判?

投资组合里的地缘密码

邮储银行:押注中国金融深水区

2023年披露的13.3亿股邮储银行持仓,像颗深水炸弹震动了港股市场。这可不是在清仓货架捡便宜——李录团队耗时18个月调研中国县乡金融体系,发现这家”最土”的国有大行竟有57%网点分布在县域,移动金融用户年增40%。当西方投资者还在纠结”中国债务泡沫”时,价值投资者已经看穿:能渗透毛细血管的金融网络,才是经济韧性的真正护城河。

美股调仓:科技霸权的对冲策略

对比鲜明的是其美股组合的”瘦身手术”:减持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却悄悄增持拉美电商MercadoLibre。这手操作堪比调酒师精准的基酒调配——既保留北美科技股的底仓,又用新兴市场标的对冲单一市场风险。或许在李录眼中,FAANG的黄金时代正像过度摇晃的香槟,泡沫随时可能喷溅。

虎嗅访谈的弦外之音

虽然具体访谈内容未公开,但虎嗅网作为中国顶尖商业观察平台,其问题导向往往直指时代命题。结合李录近年公开演讲,可推测其核心关切:当全球产业链从”Just in Time”转向”Just in Case”,价值投资框架是否需要纳入地缘政治权重?他或许会像拆解财报那样分析半导体禁令——不是简单的”脱钩”叙事,而是成本曲线陡峭化背景下的新估值模型。

秩序重构中的投资罗盘

李录的持仓变动恰似一套摩斯密码:邮储银行代表对”内循环”质量的赌注,MercadoLibre暗示新兴市场消费升级的alpha机会,而科技股减持则是对”数字霸权红利”可持续性的存疑。这种配置背后,藏着价值投资者对世界秩序转移的底层逻辑:

  • 金融基础设施权重上升:相比浮夸的元宇宙概念,能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网络才是21世纪的”硬资产”
  • 多极化中的非对称机会:当华尔街紧盯中美博弈时,东南亚电子支付、非洲移动银行正上演”边缘创新”
  • 技术民族主义的定价盲区:ASML光刻机与华为昇腾芯片的估值差距,可能藏着最大的认知套利空间
  • 正如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与价值投资》中强调的:”真正的风险不是波动,而是本金永久性损失的可能。”当世界秩序进入剧烈重构期,或许该重新定义什么是”永久性”——那些能穿越文明周期的基础设施投资,正在成为新时代的”抗通胀债券”。
    砰! 下次看到邮储银行绿油油的K线时,别忘了查查李录有没有又偷偷加仓——价值投资者的操作,永远比财经主播的尖叫早三个季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