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革新生活 智能助理改變未來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如何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與安全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香港房屋協會(房協)近年積極推動「樂齡科技」,透過智能家居設備監測長者健康狀況,其中「家居感應器」的應用更被視為預防疾病風險的創新方案。這項技術不僅能即時偵測異常行為,還能透過數據分析預警潛在健康危機,為居家安老提供全新可能。

樂齡科技的社會需求與背景

香港65歲以上人口比例預計於2036年突破30%,傳統安老服務面臨人力與資源短缺的雙重壓力。房協自2018年起試驗樂齡科技,將公屋單位改造成「智慧長者屋」,例如在屯門業旺邨安裝逾200組感應器,監測長者活動軌跡、睡眠品質等數據。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此類系統可降低獨居長者突發疾病無人察覺的風險達40%,反映科技介入的迫切性。
然而,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結構轉型的挑戰。香港的居住環境狹窄,許多長者被迫獨居,而傳統的社區支援服務已無法滿足需求。樂齡科技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空白,但同時也引發了關於隱私、成本與普及性的爭議。

家居感應器的技術突破與實際應用

這些感應器分為三類:

  • 毫米波雷達感應器:安裝於天花板,非接觸式偵測跌倒、異常靜止等狀況,避免侵犯隱私。這種技術的優勢在於無需穿戴設備,長者無需改變生活習慣即可獲得保護。
  • 環境感測器:監測室內溫度、濕度及空氣品質,防止因環境惡化誘發呼吸道疾病。香港夏季潮濕悶熱,冬季寒冷,環境變化對長者健康影響極大,這類感應器能及時調節室內環境,降低健康風險。
  • 用電模式分析器:透過冰箱、電燈使用頻率變化,推測長者飲食作息是否失常。例如,若長者連續多日未開啟冰箱,系統會自動觸發警報,通知社工上門查看。
  • 2024年試行計劃顯示,有長者因感應器警示送醫,及時發現早期中風徵兆。這證明技術不僅能提供即時援助,還能透過長期數據分析,預測潛在健康問題,真正做到「預防勝於治療」。

    挑戰與爭議:科技與人性的平衡

    儘管成效顯著,樂齡科技的推行仍面臨多重阻力:
    隱私疑慮:23%受訪長者擔心被監控,房協強調數據經加密處理且不儲存影像,但部分長者仍對「被監視」感到不安。這需要更多的社區教育,讓長者理解技術的保護性質,而非侵犯性。
    技術門檻:部分長者不熟悉操作,需搭配簡化版APP及24小時電話支援。科技公司應進一步優化用戶界面,確保長者能輕鬆使用。
    成本問題:每戶安裝費約1.2萬港元,目前僅限資助房屋,難以普及至私人市場。學者建議參考日本「介護保險」制度,由政府補貼部分費用,並鼓勵私人企業參與,降低技術門檻。

    未來展望:從被動照護到主動預防

    房協計劃2025年將服務擴展至10個屋邨,並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開發AI預警模型,透過長期數據比對,預測認知障礙症或心臟病風險。同時正測試「智能手環」輔助系統,當感應器觸發警報時,手環會震動提醒長者自主求救,形成雙重保障。
    這項創新反映香港安老政策從「被動照護」轉向「主動預防」,但真正普及仍需政策支持與社會共識。隨著技術成熟,樂齡科技或能重塑高齡社會的生活型態,讓長者在熟悉環境中享有尊嚴與安全。然而,技術只是工具,最終仍需回歸人性化的關懷,才能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安」的理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