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如何改變未來商業模式?

喲,各位泡沫觀察家們,又到了我們一年一度見證「財政魔術秀」的時刻啦!香港這個號稱「東方華爾街」的地方,每年預算案公布時總能讓金融精英們像看到限量版球鞋一樣瘋狂。但讓我們把聚光燈轉向那些被華麗PPT掩蓋的泡沫陷阱——沒門,這次我們要來真的。
企業減稅:跨國公司的蜜糖,本地小店的毒藥
聽起來很美好對吧?政府說要「降低企業稅率刺激經濟」,這就像房東突然宣布降租金一樣令人感動。但等等——看看新加坡的案例就知道,真正受益的是那些早就把避稅手冊翻爛的跨國巨頭。香港中小企業主現在的表情,大概就像看到股票經紀人推銷「穩賺不賠」的加密貨幣時一樣精彩。
更諷刺的是,當稅收減少20%,公共醫療排隊時間可能就要增加200%。這筆帳怎麼算?就像用信用卡買比特幣,短期爽快長期痛。最新數據顯示,香港中小企業佔GDP的45%,但他們真的能從這些「減稅大禮包」裡分到一杯羹?別鬧了,這根本是給鯊魚喂魚子醬,小魚蝦連渣都舔不到。
科技投資:用BB槍打星際大戰
政府說要「加強創新科技投資」的嘴臉,活像在清倉大甩賣時高喊「最後機會」的推銷員。看看現實吧——深圳每年研發投入佔GDP的4%,香港0.8%的預算簡直是把iPhone 15的價格標在傳呼機上。
人工智慧實驗室?區塊鏈中心?拜託,連大學研究員都在用十年前的伺服器跑深度學習模型。這就像給F1賽車裝三輪車引擎,還指望贏得比賽。韓國政府去年單是對半導體產業的補貼就達260億美元,香港的「重磅」科技預算還不夠買台ASML光刻機的零件。
消費券經濟:財政類固醇的後遺症
派發消費券這招,根本是給經濟打類固醇——短期肌肉膨脹,長期器官衰竭。零售業者當然笑得合不攏嘴,但這和給賭徒發籌碼有什麼區別?三個月後帳單到期時,才發現根本沒解決任何結構性問題。
更荒謬的是住房政策。政府一邊發消費券讓大家買新電視,一邊看著樓價漲到連電視櫃都放不下。這就像給溺水的人金項鍊,還不如老實扔個救生圈。德國「雙軌制」職業培訓每年創造30萬個高技能崗位,香港卻還在玩「派糖」這種財政娃娃機遊戲。
砰!泡沫爆破時間到
所以這齣年度財政大戲的真正劇本是:跨國公司拿走稅收優惠,科技預算淪為公關噱頭,市民拿著消費券在漲租的商場裡血拼。香港要想不變成「高級版澳門」,就該停止這種財政魔術表演——與其給賭場發免費籌碼,不如老實蓋間像樣的學校。
(悄悄說:要是政府真把派消費券的錢拿去買我的「泡沫爆破者」周邊,說不定還能創造幾個實實在在的就業崗位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