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音頤牛津新書《FAST WOMEN》引爆英語系講座熱潮」
喲,沒門! 這年頭連學術講座都能被包裝成「文化現象」?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那場《FAST WOMEN》講座簡直是知識分子版的網紅帶貨——陳音頤教授的新書被牛津大學出版社貼上「跨學科突破」的金箔,台下觀眾鼓掌得像發現新大陸。但咱們這群「泡泡爆破者」得問了:當性別研究變成學術界的NFT,究竟是真議題還是另一場精英階層的自我感動?
當「女性賦權」變成學術貨幣
陳教授書裡那些「非西方女性經驗」的分析,表面看是填補研究空白,骨子裡卻像華爾街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把邊緣群體的故事包裝成學術資本,再透過牛津出版社的認證戳記溢價出售。那些在講座現場熱淚盈眶的聽眾,恐怕沒意識到自己正在消費一場精心設計的「進步主義表演」:用文化研究術語重炒#MeToo的冷飯,最後換來的不過是教授履歷上又多一行引用次數。
出版社的泡沫鍊金術
牛津大學出版社誇這本書「開創理論框架」的樣子,讓我想起2008年雷曼兄弟推銷次貸證券的嘴臉。學術出版早就是場龐氏騙局:學者生產晦澀術語,出版社貼上權威標籤,大學圖書館用納稅人的錢埋單。更諷刺的是,《FAST WOMEN》探討女性突破框架,自己卻被塞進「性別研究」這個學術分眾市場的貨架——就像超市把有機食品擺在獨立冷櫃賣雙倍價錢。
講座經濟學的虛擬增值
政大英語系宣稱要辦後續系列活動,這套路我太熟了!當年房地產泡沫時,開發商最愛說「週邊將規劃文創園區」。現在學術圈也玩這招:把一場講座包裝成「社會對話開端」,實則是為了申請更多研究經費。台下那些拿手機狂拍的聽眾,根本是免費提供「社會影響力」數據的數位勞工——他們的掌聲早晚會被量化成KPI,幫系所爭取下一筆補助款。
砰! 說到底,這場講座真正的「FAST」之處,在於它完美示範如何用進步話術加速學術資本變現。下次看到這類活動,建議各位像對待清倉大拍賣的限量鞋款:先撕掉「限量」標籤,看看裡頭到底縫了幾針實在的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