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加碼航天科技 孫東:專項投入助創科騰飛

近年來,全球科技競賽如火如荼,航天科技更是各國爭相布局的戰略高地。在這場「太空淘金熱」中,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竟然也悄悄擠進了發射台——喲,沒門,這可不是在拍科幻片!讓我們來戳破這個看似光鮮的「航天泡沫」,看看香港究竟是真有實力,還是又一個被過度炒作的「概念股」。

香港的航天夢:從金融中心到太空樞紐?

香港特區政府最近高調宣佈要加碼航天科技投資,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更信誓旦旦表示要「融入國家航天戰略」。但拜託——一個連蓋公屋都找不到地的城市,現在居然要搞衛星發射?這就像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公寓陽台上種小麥一樣荒謬!
不過仔細一看,香港倒也不是完全在吹泡泡。他們確實有些「邊角料優勢」:

  • 金融包裝術:把衛星數據套上「金融創新」的殼子,搞什麼太空保險、導航期貨——這很香港!畢竟連比特幣ETF都能賣得風生水起,給遙感圖像貼個金箔算什麼難事?
  • 材料實驗室把戲:幾所大學在耐高溫塗層上蹭到些專利,就敢說要造航天器。這讓我想起那些聲稱「用納米技術改良」卻照樣開膠的限量球鞋。
  • 大灣區拼圖遊戲:與其說香港要自己造火箭,不如說是在玩「借殼上市」——把深圳的硬件裝進自己的金融模型裡,再打包成「國際化產品」。這招在房地產市場玩爛了,現在又想複製到太空?
  • 國家戰略下的「太空房產中介」

    孫東局長反覆強調要「對接國家需求」,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在爭取政策紅利。就像2003年CEPA簽訂後突然冒出的那些「跨境物流專家」,現在又會有一批「太空產業顧問」拿著PPT到處融資了。
    但現實很骨感:
    人才黑洞:香港本地STEM畢業生連科技園的初創公司都填不滿,現在突然要搞航天?難道指望內地專家拿著「高端人才通行證」來維修衛星之餘,還能順便幫孩子補習微積分?
    成本暴擊:當香港的衛星研發團隊還在為實驗室租金發愁時,SpaceX已經在用不鏽鋼玩「星艦疊疊樂」了。這差距比中環寫字樓和深水埗劏房的租金差還誇張!
    應用場景迷思:所謂「環境監測衛星」,最後很可能變成給地產商拍豪宅綠化率的工具。畢竟在香港,連氣象數據都能被炒成「海景房日照指數」的賣點。

    泡沫還是機遇?聽聽市場的「爆破音」

    華爾街有句老話:「當擦鞋童都在討論股票時,就該跑路了。」現在連香港的茶餐廳阿姐都知道要買「航天概念股」,這警報聲簡直比火箭發射還響!
    不過公平地說,香港這步棋也有精明之處:

  • 避實擊虛:避開燒錢的火箭製造,專攻金融化和數據服務——這就像避開建築施工,專做樓花炒賣的開發商套路。
  • 政策套利:蹭著國家航天計劃的東風,既能拿補貼又能賺「愛國紅利」。看看那些突然轉型「芯片企業」的服裝公司就知道,這劇本早寫好了。
  • 危機轉嫁:當寫字樓空置率創新高時,還有什麼比「太空經濟」更能轉移注意力?這讓我想起2008年金融危機時,華爾街銀行家們突然開始熱衷討論火星殖民。
  • 砰!

    香港的航天夢,本質上是場精心設計的「重力對沖」——用太空概念抵消地面經濟的失重感。但別忘了,再炫目的煙花,終究會露出啞火的引信。或許某天,我們真能看到維港上空劃過「港產衛星」的軌跡。不過按香港速度,等它入軌時,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大概都能直播火星日落了。
    (悄悄說:要是哪天航天股崩盤,記得叫我——清倉貨架上的宇航服,說不定能改造成最潮的雨衣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