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未來已來,你準備好了嗎?

喲,又來一個「百億救市」的童話故事?
香港政府最近宣布要搞個100億港元創科引導基金,號稱要「撬動市場資金」,把香港變成下一個硅谷。沒門——這味道我太熟悉了,根本就是政策泡泡糖,吹得越大,破得越響。

1. 政府撒錢能「買」出創新?笑死

孫東局長說這基金要「彌補私人資本不足」,但問題是——香港缺的是錢嗎? 缺的是能賺錢的創科項目啊!看看過去幾年「創新及科技基金」的成績單:砸了幾十億,除了養出一堆PPT獨角獸和「跨境辦公室出租商」,有哪家真的搞出全球叫得響的技術?
更諷刺的是,這基金還要搞「槓桿效應」。拜託,私人資本又不是傻子,看到政府帶頭衝就跟着跳坑?2018年新加坡淡馬錫也玩過這招,結果投了一堆AI公司現在還在燒錢。泡沫經濟學第一課:政府補貼只會扭曲市場信號,最後養出一群「政策寄生蟲」。

2. PPP模式?不過是風險外包的華麗包裝

官方說要搞「公私合作」(PPP),聽起來很高端?讓我翻譯一下:政府當冤大頭扛風險,私人資本摘果子。這種模式在美國90年代玩爛了——結果呢?企業拿補貼時喊「國家戰略」,賠錢時罵「監管扼殺創新」。
再看細節:基金要投AI、生物科技、金融科技。喲,這不就是全球泡沫三巨頭嗎?香港連基礎科研人才都沒幾個(本地學生讀STEM的比例只有17%),卻想和矽谷、上海搶飯碗?這就像用便利貼補自由女神像的裂縫,風一吹就垮。

3. 人才荒+地產癌,創科?先治本吧!

香港最大的創科障礙根本不是錢——是地產霸權下的畸形成本。中環寫字樓租金全球第一,初創團隊連廁所都租不起,還談什麼實驗室?政府與其撒錢,不如學深圳:直接給科技公司免租十年,比什麼基金都實在。
再說人才。香港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去年只批了312人,連台積電一個廠的缺工量都不夠。更別提本地教育系統還在量產金融民工——連程式設計都不列入中學必修,哪來的未來工程師?
砰!
歸根結底,這100億與其說是「產業升級」,不如說是政策公關秀。真要搞創科,先把數碼港變回真正的科技園(而不是地產項目),再把稅制改成新加坡式的17%企業稅。否則?這筆錢最後只會變成清倉大拍賣——買一送一的泡沫,我倒是很樂意撿便宜。(順便說,港府大樓對面的鞋店在打折,這才是真實的「槓桿效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