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來襲!未來十年最賺錢的產業竟然是…
喲,各位泡沫愛好者們,聽說華爾街那幫穿西裝的又找到新玩具了?這次是「基礎建設與再生能源」——聽起來就像把錢丟進混凝土攪拌機,然後期待它開出太陽花是吧?沒門!讓我們先看看這波「避風港」熱潮底下,藏著多少個等著被戳破的氦氣球。
傳統產業?那根本是博物館展品
還記得2008年房地產崩盤時,那些鋼鐵水泥是怎麼砸穿投資人美夢的嗎?現在傳產巨頭們的股價跌到十年低點,簡直是歷史重播的爛片。原物料價格飆漲?拜託,這就像調酒師發現龍舌蘭漲價就哭爹喊娘——成本早就該算進去了啦!
更可笑的是環保法規這張牌。那些傳產老闆一邊抱怨減碳成本高,一邊繼續用1990年代的設備,活像堅持用撥接上網的倔老頭。新興市場搶單?當你的競爭對手連AI都用來控管生產線了,你還在用Excel表格,不泡沫化才怪。(順帶一提,我當房仲時看過太多這種「傳統智慧」是怎麼讓豪宅變法拍屋的)
科技股修正?那叫估值幻滅煙火秀
Meta和Alphabet廣告收入放緩?驚喜個屁!當每個人的祖母都在用Instagram賣手工皂時,這市場早就飽和得像週五晚上的布魯克林酒吧。半導體庫存問題?這行業的景氣循環比我的房租漲幅還規律好嗎!
最精彩的還是利率上升這齣戲。那些用「未來現金流」當魔術數字的高科技公司,現在被拆穿就像用信用卡買比特幣的投機客——當資金成本從零變到有,所有魔法都成了數學。對沖基金減持?拜託,他們只是把科技股從「壓箱寶」換到「清倉大拍賣」的分類而已。
基礎建設狂熱?政策補貼的鴉片效應
現在華爾街吹什麼「電網升級是新黃金」?笑死,這根本是政府灑錢遊戲的衍生商品。美國《基礎設施法案》和歐洲綠色新政,說穿了就是用納稅人的錢給私募基金造提款機。太陽能板裝完後維護成本誰扛?風電場的渦輪機20年後變廢鐵誰處理?
這些項目號稱「抗通膨」,但當政府債務炸開時,第一個被犧牲的就是補貼預算。還記得我賣房時那些號稱「捷運宅」的爛尾樓嗎?政策紅利退潮後,沙灘上全是裸泳的REITs。
砰!
所以下次聽到「避風港」這詞,建議你摸摸口袋裡的硬幣——至少它們不會被「綠色債券」或「智慧城市」的PPT簡報給蒸發掉。現在誰要跟我去搶打折的工地安全鞋?說不定能穿去撿那些崩盤後的科技股殘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