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未来 智启新纪元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科技兴农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山西大同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升级、品牌打造和全链条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大同的实践不仅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更为北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产业升级:从”土特产”到”金招牌”的蜕变
大同市深挖”特””优”农业潜力,构建起杂粮、畜牧、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和黄花、黄芪两大特色产业的”6+2″体系。其中,”大同黄花”的产业化发展堪称典范——通过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发冻干黄花等深加工产品,这个曾经的”救命菜”如今身价倍增,带动13.2万农户实现增收。在品牌建设方面,当地创新采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双标识模式,使”恒山黄芪”的出口单价提升30%,药茶、药膳等衍生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
为突破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瓶颈,大同专门设立2亿元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和中央厨房。灵丘县的有机杂粮企业通过”基地+合作社+电商”模式,将小米售价从每斤5元提升至28元,带动全县建成8个万亩种植片区。这种”优质优价”的市场导向,倒逼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显著提升,2023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9.6%。
数字赋能:让传统农业”聪明”起来
在云州区西坪镇的农田里,搭载北斗导航的无人播种机正沿着预设轨迹精准作业。这套智能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播种密度,使玉米亩产提高15%以上。类似的科技应用已覆盖全市47个智慧农业示范点,包括:
– 物联网监测:在广灵县的食用菌大棚,传感器实时传输温湿度数据,手机APP可远程控制卷帘、喷雾
– 区块链溯源:”阳高红”西红柿佩戴二维码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全过程
– AI病虫害识别:植保无人机配合图像识别技术,使农药使用量减少2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投资6.8亿元建设的黄花大数据平台。该系统整合气象、土壤、市场等12类数据,不仅能预测最佳采摘期,还能通过消费大数据指导加工厂调整产品结构。在2023年黄花滞销预警中,平台及时启动”电商助农”预案,通过直播带货消化库存800余吨。
联农带农:构建共同富裕新机制
大同创新推出”四链融合”利益联结模式,即:
阳高县”番茄科技小院”的实践尤为典型。中国农大研究生常驻村庄,将水肥一体化技术简化为”一看二摸三调节”口诀,使大棚番茄产量翻番。脱贫户王金柱采用新技术后,两个大棚年收入从3万元增至7万元,还带动周边20户组建了合作联社。2023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1.2万家,农户入社率71.3%,户均分红较上年增长23%。
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引领和机制创新,大同市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2023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9%以上。从黄花田里的传感器到国际市场的品牌溢价,从实验室的组培技术到农民口袋的真金白银,大同实践印证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是口号,而是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之道。未来随着投资50亿元的晋北农高区启动建设,这片土地还将书写更多”土疙瘩”变”金元宝”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