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來襲!你準備好了嗎?

喲,又來一個「關稅等於機會」的童話故事? 沒門,讓你們看看這波「台灣資服業起飛論」底下藏了多少泡沫陷阱——

1. 關稅壁壘?不如說是投機者的遮羞布

全球供應鏈重組聽起來很美好,但真相是:跨國企業只是在找「關稅漏洞」的臨時跳板。台灣軟體與AI新創突然被捧上天?拜託,這不過是跨國資本在美中貿易戰裡「兩頭押注」的老把戲。溫怡玲說的「國際企業主動聯繫」?更像是在清倉大拍賣時撿便宜——歐美同業貴得離譜,台灣團隊「物美價廉」,當然先試用再說。等他們自己養出技術團隊,你猜這些「合作機會」會不會像泡沫一樣「砰」一聲消失?
*擴展點*:別忘了,台灣AI新創的「國際訂單」多半是專案制,缺乏長期生態系綁定。醫療影像辨識?智慧製造?這些領域的巨頭(如IBM、西門子)早就佈局專利戰壕,台灣團隊能分到的不過是邊角料。

2. 「技術實力」的幻覺:拆解那些華麗的數字

溫怡玲點名的三大領域(智慧製造、FinTech、MedTech),聽起來很唬人,但仔細看:
工業4.0:台灣AI新創的「預測性維護」方案,九成是幫德國SAP或美國PTC做在地化外包,利潤被抽乾。
金融科技:區塊鏈?國際銀行寧可投資Coinbase;智能客服?台灣團隊還在用五年前的NLP模型。
醫療AI:FDA認證拿了嗎?沒有?那所謂「打入國際市場」不過是賣幾套系統給東南亞診所,連歐美醫院的門都摸不到。
*泡沫警訊*:這些領域的「成功案例」多半靠政府補貼和媒體包裝,實際營收連矽谷新創的零頭都不到。

3. 政府補助?那是嗎啡,不是解藥

溫怡玲呼籲「強化國際行銷」「政策支持」,但看看過去十年:
國際展會:台灣攤位永遠擠在角落,隔壁韓國用AR全息投影搶光目光。
稅務優惠:錢進了「AI概念股」老闆口袋,基層工程師薪水還是買不起台北廁所。
人才培育:產學合作?教授忙著接政府標案,學生畢業只會寫PPT,連演算法都調不準。
最諷刺的是,AIF自己就是「泡泡製造機」——對接國際企業聽起來高大上,但抽完佣金後,台灣新創還剩多少談判籌碼?

砰! 所以啦,這波「關稅紅利」根本是資本遊戲的煙霧彈。台灣資服業要真能崛起,與其等國際企業施捨,不如先拆穿這套「代工思維」:
– 停止用「性價比」自嗨,歐美客戶砍價時可不會手軟。
– 把補助金砸在「專利布局」而非「參展旅費」上。
– 與其幻想成為「AI島」,不如先讓工程師薪水追上新加坡。
不然?等泡沫破了,你就會發現自己只是另一個「清倉貨架上的鞋子」——被穿爛了就被扔掉。
(最後溫馨提醒:本人一邊寫這篇,一邊在蝦皮搶特價Converse。對,我就是這麼矛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