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民调:多数人批经济政策’越改越糟’
近年来,美国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关税措施,引发了国内外广泛争议。随着通胀压力持续、供应链问题加剧,以及民众对经济治理的不满情绪上升,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和长期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美国经济政策的争议性,探讨其在国内外的负面效应,并评估其对全球经济秩序的潜在冲击。
政策负面效应显著
美国现行的关税政策被多位经济学家和前政府官员批评为“自残性”措施。前财政部长耶伦曾公开表示,这些政策在“经济良好时期反而造成自我伤害”。具体来看,关税措施不仅未能有效提振国内产业,反而推高了进口商品价格,加剧了通胀压力。例如,钢铁和铝的关税导致下游制造业成本上升,进而影响汽车、建筑等多个行业。
此外,供应链紊乱问题进一步恶化。由于关税增加了贸易壁垒,许多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企业不得不调整采购策略,导致生产延迟和成本上升。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甚至直言,美国的关税政策“损害了其自身利益”,因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被破坏,最终反噬美国经济。
国际信誉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动摇
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东盟、欧盟等地区组织多次发表联合声明,批评这些措施破坏了全球贸易规则。哥伦比亚和秘鲁的学者指出,美国的做法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使更多国家寻求替代性合作框架,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更严重的是,美国的国际信誉因此受损。长期以来,美国被视为全球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但近年来的保护主义倾向让许多盟友感到失望。例如,欧盟和加拿大等传统伙伴已开始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转而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这种趋势若持续,可能导致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削弱。
民众不满与经济衰退风险
在国内,普通民众对经济政策的负面感受尤为明显。多项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经济状况“本应改善却持续恶化”。关税推高的生活成本对中低收入家庭冲击最大,例如食品、电子产品等日常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因竞争力下降而裁员,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
经济学家拉里·萨默斯等警告称,当前的贸易政策可能增加经济衰退的风险。历史对比显示,类似的保护主义措施曾在20世纪30年代加剧大萧条,而今天的政策环境虽不同,但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如果美国政府不调整方向,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全球领导地位可能受到不可逆的损害。
总结
美国的关税政策在国内引发通胀和供应链问题,在国际上损害了其信誉并加速全球多极化趋势,而民众的不满情绪则反映了政策的实际失败。历史经验和经济学家的警告表明,若继续坚持现行路线,美国可能面临更大的经济风险。因此,政策调整不仅是国内经济稳定的需要,也是维护全球贸易秩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