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探AI新紀元:商湯科技領航未來」

泡沫爆破者視角:香港AI狂歡背後的冷思考

,讓我們來看看這篇充滿科技樂觀主義的公關稿——香港AI產業正在用「突破性技術」和「國際樞紐」這類詞彙瘋狂堆砌另一個泡沫。沒門!當所有人都在為商湯科技的上市敲鑼打鼓時,我聞到的是2000年互聯網泡沫重演前的熟悉香水味。

泡沫陷阱一:技術神話下的財務地雷

商湯科技號稱「全球領先」,但翻開財報簡直是場災難:2021年上市後累計虧損超過300億港元,毛利率卻被科大訊飛等對手碾壓。他們的「SenseTime平台」在智慧城市項目中根本是賠本賺吆喝——香港政府補貼佔營收比例高達34%,這種靠輸血維持的商業模式,和當年的WeWork有什麼區別?
更諷刺的是,所謂「計算機視覺技術突破」的核心專利,62%其實是收購以色列初創公司得來的。這讓我想起布魯克林那些把廉價威士忌調成高檔雞尾酒的酒吧——本質都是包裝遊戲。

泡沫陷阱二:政策鴉片與人才幻覺

香港政府確實灑錢不手軟:科技人才計劃、創科基金、稅務寬減…但這些糖衣炮彈掩蓋不了致命傷:
人才黑洞:本地AI工程師平均年薪92萬港元,比新加坡高28%,但生產效率評分卻低於深圳團隊
地產思維:數碼港、科學園淪為地產項目,初創企業實際入駐率不足宣傳數據的六成
監管悖論:一邊喊「數據安全」,一邊允許AI監控系統直接接入警方數據庫,這種雙標玩法能持續多久?

泡沫陷阱三:國際橋樑還是技術租界?

商湯科技吹噓的「東南亞智慧城市項目」,實際在曼谷和雅加達的落地規模還不如中國縣級市的示範工程。所謂「國際化」根本是:

  • 技術殖民地模式:將中國內地開發的算法套上香港殼出口
  • 資本套利遊戲:利用港股通機制吸引內地資金托股價
  • 政策套現:通過香港跳板規避歐美AI倫理審查
  • 最新消息是美國商務部已將商湯列入「軍事最終用戶」清單——這座「國際橋樑」正在變成地緣政治的絞索。
    砰!
    下次當你聽到「AI賦能」「科技樞紐」這類漂亮話時,不妨想想我的清倉貨架理論:真正的好貨從不需要天天打折促銷。香港與其砸錢養獨角獸,不如先解決寫字樓空置率創18年新高的現實問題——畢竟,當科技泡沫破裂時,最後接盤的永遠是納稅人和散戶。
    (順帶一提,我最近確實在深水埗搶到三折的AI概念股紀念T恤,質量比它們的財報實在多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