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未來已來,你準備好了嗎?
深圳「政數銀擔」模式:是創新金融還是下一個泡沫陷阱?
哟,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號稱要「解決科創企業融資難」的華麗新玩具——微眾銀行和深圳徵信聯手推出的「政數銀擔」模式。沒門,這可不是什麼金融創新童話,而是一個值得我們用X光透視的「政企銀三位一體」實驗室產物。
當政府數據遇上金融鍊金術
這些科技新創公司就像布魯克林那些賣手工精釀啤酒的潮店,帳面上虧得一塌糊塗卻總能吸引投資人排隊送錢。「政數銀擔」模式號稱要用政府數據來點石成金?讓我們拆解這個「閉環金融生態」的真相:
– 稅務數據變信用評分:政府把企業的納稅紀錄、社保繳費這些「黑盒子資料」當成新時代的抵押品。這就像用Instagram粉絲數來評估餐廳衛生等級一樣荒謬——要知道在中國,80%的初創企業前三年根本沒正經繳過稅
– AI信用評估的黑色幽默:微眾銀行用算法分析專利數量來放貸?去年深圳就有23家「專利大戶」科技公司破產,他們的專利現在正在淘寶司法拍賣上打折出售
– 擔保機構的魔術戲法:這些所謂的增信服務,本質上就是把風險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上變不見的會計魔術。2008年次貸危機時我們看過同樣的把戲——只不過當時打包的是房貸,現在換成專利權
科技外衣下的舊酒新瓶
拜託,這套模式根本是給殭屍企業輸血的現代版「土法煉鋼」:
泡沫經濟的深圳樣本
看看那個拿到數百萬貸款的新能源電池公司案例:
– 他們的「核心技術」其實是買斷某大學實驗室的失敗專利
– 貸款到帳後第一件事是給高管團隊換了特斯拉公司車
– 現在這家公司的估值是營收的170倍——比WeWork巔峰時期還誇張
這讓我想起2006年我在布魯克林賣的那些「水景豪宅」,後來發現所謂水景是暴雨後的積水坑。深圳現在有超過1.2萬家科技初創企業,其中能活過5年的不到7%。當這些用政府數據包裝的貸款開始違約時,誰來接盤?砰!
聽著,我不是說金融創新不好。但任何宣稱「用大數據解決風險」的模型,最後都會被證明只是在製造更精美的風險轉移工具。下次當你聽說某家科技公司靠專利數量拿到貸款時,不妨去深圳華強北看看——那裡滿街都是「專利諮詢公司」,5萬元包你拿到10項發明專利認證。
現在,我要去清倉區看看有沒有打折的元宇宙地產投資說明書了——那至少還能當廁所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