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新浪潮:探索未來無限可能

��,沒門——當全台灣的教育機構都在吹捧「科技創新」這顆彩色泡泡時,高雄市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倒是默默在科工館點燃了幾枚真正的知識煙火。讓我們掀開這層「永續發展」的糖衣,看看底下藏著什麼泡沫陷阱。

當「廢物再生」變成展覽門票

主辦單位高喊「創新與永續」的口號,但仔細瞧瞧那些用寶特瓶做的太陽能板、回收紙箱拼湊的風力模型——這究竟是環保實踐,還是另類的「綠色漂洗」作業展?更諷刺的是,當孩子們在展場用VR體驗節能減碳,展覽結束後卻留下成堆的塑膠宣傳冊和拋棄式互動裝置。這些作品與其說是解決方案,不如說是當代教育體系最擅長的「問題外包」:把該由政府與企業承擔的環境責任,包裝成學童的科展課題。

互動體驗?不如說是「注意力經濟」的練兵場

展覽大力吹捧的VR科學實驗和DIY活動,本質上是將TikTok世代的碎片化學習模式正規化。當評審稱讚某組學生「成功讓觀眾停留3分鐘操作觸控螢幕」時,他們沒說的是:這套設計根本複製了手遊公司的黏著度機制。那些號稱培養興趣的互動裝置,實際在訓練孩子們將科學視為「即時回饋的娛樂商品」——這和我們在華爾街看到的「短線操作狂熱」根本是同個泡沫的不同變體。

國際化幌子下的在地困境

主辦方宣稱要引入國際評審、推動跨國交流,但翻開展覽手冊,九成作品仍停留在「改良現有技術」層次。某間明星學校展示的AI節能系統,核心演算法其實直接套用開源程式碼;而獲得特優的物聯網盆栽,成本竟要價2.3萬新台幣——這價格夠買200個傳統盆栽。這種「高科技軍備競賽」正在排擠真正需要資源的偏鄉學校,當台北某私立中學帶著3D列印的仿生機器人亮相時,六龜區的孩子還在用回收鋁罐做基礎流體實驗。
砰!這場科學嘉年華華麗爆破後,留下的不是永續未來,而是教育M型化的殘酷寫照。下次當你看見某個11歲神童「開發」出環保電池的新聞時,不妨問問:這孩子背後站著多少位台清交畢業的家教?科學展覽本該是思想的自由市場,現在卻越來越像家長資本與校際政治的期貨交易所——至於那些買不起「科技入場券」的孩子?他們的作品大概只能堆在清倉貨架上,等著像我這樣的泡沫爆破者來撿便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