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暴買潮!公募基金首季狂掃科技醫藥股」
喲,各位泡沫觀察家們,讓我們來看看香港股市這個「派對氣球」到底還能吹多大。最近公募基金像發現了免費酒吧一樣瘋狂湧入港股,首季持倉暴漲124%——這數字讓我想起2008年房市崩盤前那些房產經紀人的銷售報表。但這次真的不一樣嗎?讓我們戴上「爆破者」護目鏡仔細瞧瞧。
泡沫特調配方:三種烈酒混搭
1. 廉價龍舌蘭:估值陷阱
港股現在就像happy hour最後一杯打折酒,表面看PE比率確實比納斯達克那幫科技狂歡者「理性」15-20%。但別忘了2015年A股股災前,大家也是這麼說「估值窪地」的。特別是那些所謂「調整到位」的科技股,其實是把前三年暴跌50%當作「折扣」在賣——這就像把摔碎的威士忌杯重新黏合後號稱「復古工藝品」。
2. 政策興奮劑:監管雞尾酒
中國最近對科技和生物醫藥的政策鬆綁,活像給派對遞上免費的烈酒shot。但經歷過教培行業團滅的投資者應該記得,政策托盤隨時可能被抽走。那些追捧「芯片自主可控」概念的基金經理,讓我想起當年炒作「區塊鏈+房地產」的同行們——現在他們的LinkedIn狀態都改成「Web3創業者」了。
3. 國際資金漩渦:流動性幻覺
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角色確實獨特,但當紐約和倫敦的交易員同時按下贖回鍵時,流動性會消失得比派對結束時的免費小食還快。看看恆生指數期權隱含波動率曲線的陡峭程度,專業玩家顯然在偷偷買保險——這就像在狂歡派對角落默默準備解酒藥的清醒者。
爆破手記:那些被忽略的標籤
• 科技股「高彈性」= 過山車安全帶已老化
騰訊們的「盈利增長潛力」建立在監管不變的假設上,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監管框架變動頻率比我換運動鞋還勤(順便說,我上周剛撿漏了雙三折的泡沫科技跑鞋)。
• 創新藥的「研發管線」= 未兌現支票
某港股生物科技公司CEO去年吹噓的「突破性療法」,現在FDA審查進度還卡在「補充數據」階段——這讓我想起自己當房產經紀時那些「即將動工」的配套設施告示牌。
砰!派對終結者的忠告
當理髮師都開始和你討論港股通額度時(真實案例:我常去的布魯克林理髮店上周新增了恆生指數走勢圖服務),或許該想想1929年華爾街擦鞋童的故事。沒錯,香港市場確實有真正的鑽石藏在泡沫裡,但現在更多人是在為氣球充氣時產生的噪音買單。保持住你們的爆破引信,夥計們——真正的機會往往出現在最後一杯酒被打翻之後。現在誰要和我去清倉區淘寶?聽說連巴菲特都在減持比亞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