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与日印达初步协议

随着全球供应链重组和绿色能源转型加速,关键矿产已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美国、日本和印度作为印太地区重要经济体,近年来通过双边合作构建矿产联盟,试图重塑从锂、钴到稀土的国际供应链格局。这种合作不仅关乎资源安全,更牵动着三国的贸易关系与技术博弈。

美印关键矿产合作:从资源开发到供应链整合

美印两国自2024年起将关键矿产合作提升至战略高度。在技术共享方面,双方拟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联合研发机制,美国计划向印度转移矿产提炼技术,而印度则提供资源勘探数据作为交换。这种互补性在阿根廷锂矿开发案例中尤为明显——印度企业负责前期勘探,美国公司提供深加工技术支持,形成”资源+技术”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
但合作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原定2024年10月签署的初步协议因印度国内矿产私有化争议而搁置,直到2025年4月印度财长西塔拉曼访美时,才重新提出”秋季前完成首阶段协议”的时间表。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正参照美日关税互免框架设计条款,希望将电动汽车用锂、稀土永磁体等54种矿产纳入免税清单,这将成为未来谈判的核心筹码。

贸易谈判的明暗线:关税博弈与地缘考量

在贸易领域,美印谈判呈现出”经济需求与政治现实”的双重性。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暂缓对印度钢铝产品加征对等关税,将基准税率维持在10%,这一让步实则暗含条件——印度必须对价值418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医疗器械减税。这种”关税置换”策略在万斯副总统4月访印期间得到强化,美方明确将关键矿产合作与整体贸易关系绑定。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供应链重构。印度试图通过矿产合作换取美国将其纳入”友岸外包”体系,特别是在半导体和电池制造领域。但美国要求印度同步调整矿产出口政策,包括限制对华稀土出口,这与印度”战略自主”传统产生微妙冲突。正如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所言:”我们既要保障资源主权,也要把握产业链升级机遇”。

三方协作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美日印试图构建”矿产铁三角”,但合作仍面临结构性障碍。在协议时间表方面,印度坚持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2025年秋季前)聚焦关税互免和技术转让;第二阶段(2026年后)才涉及敏感的供应链整合。这种渐进策略与美方期望的快速绑定存在温差。
技术标准分歧也不容忽视。日本在电动汽车电池矿产纯度标准上要求99.95%以上,而印度现有冶炼能力仅达99.2%。为此,美日正联合为印度提供15亿美元技术升级基金,但附带条件要求印度开放矿业外资持股上限,这又触及印度《矿产法》修订的政治敏感性。
从更宏观视角看,三方合作实质是重构全球资源秩序的缩影。美国需要印度平衡中国在矿产供应链的影响力,日本寻求保障其汽车产业的原料安全,而印度则瞄准了”全球冶炼中心”的产业定位。正如布鲁金斯学会报告指出:”关键矿产协议的价值不仅在于贸易数据,更在于它可能重新绘制21世纪的工业地图”。
当前谈判已进入深水区,美印在关税互惠清单、技术转让范围等12项条款上仍存分歧。印度储备银行警告称,过快开放矿产市场可能导致2025-26财年贸易逆差扩大至1910亿美元。但考虑到美日企业在锂电池、风电等领域的订单诱惑,预计印度最终将在外资持股比例(可能妥协至49%)和出口限制条款上作出让步。这场博弈的结局,或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绿色产业链的权力分配格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