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促創新 平等助發展」

中國創新政策與香港協同效應:戳破發展泡沫的現實檢視

泡沫下的創新狂歡:當政策遇上市場現實

喲,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號稱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大禮包。沒門,這可不是什麼魔法藥水——每次政府開始高喊「平等對待」「依法鼓勵」這些漂亮口號時,我的泡沫雷達就嗶嗶作響。看看那些科技園區裡堆積如山的創業失敗案例,再對比政府報告裡閃閃發光的GDP數字,這中間的落差夠停十輛特斯拉了。
中國內地這套「五步走」政策(平等對待、依法鼓勵、抓落實、助發展、促創新)聽起來像米其林菜單,但端上桌的可能是速食麵。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標籤也快被玩壞了——去年中環寫字樓空置率突破16%時,怎麼沒人提「緊密合作帶來的可能性」?

政策拆彈:三大泡沫陷阱

1. 「平等對待」的幻覺:中小企業仍在缺氧

《反壟斷法》修訂?笑死。阿里巴巴被罰182億人民幣後,騰訊立馬乖巧地掏出500億搞「共同富裕」——這哪是打破壁壘,根本是交保護費。真正的中小企業連銀行貸款門檻都摸不到,去年深圳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貸率僅有28%,比星巴克限量款杯子還難搶。
知識產權保護?廣東法院去年受理專利案件量暴漲40%,但判賠金額中位數只有12萬——還不夠付矽谷工程師半月薪水。香港的普通法經驗?拜託,連港交所IPO審查都開始照搬內地「實質大於形式」那套了。

2. 法治激勵的弔詭:補貼催生殭屍企業

《科技進步法》修訂版新增27條優惠政策,結果去年科創板上市企業中,43%拿到政府補貼超過淨利潤——這哪是創新,根本是政策套利。更荒謬的是某新能源車企,每年研發投入不到營收3%,卻靠「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省稅5億。
香港的「寶貴經驗」?看看虛擬資產牌照發放速度吧。JP Morgan等外資等了18個月,某地產二代搞的交易所3週就獲批——法治?不如說是「人治2.0」。

3. 抓落實的黑色幽默:孵化器變停屍間

「放管服」改革後,上海浦東新區企業註冊時間從15天縮到1天。但你知道嗎?去年註銷的企業裡,67%存活期不到2年。那些政府吹噓的創新孵化器,深圳南山區有家號稱「AI獨角獸搖籃」的,現在改行賣奶茶了——空間利用率還不到30%。
香港的「國際化人才優勢」?本土科技公司CTO平均任期1.8年,比iPhone換代週期還短。某大學創業基金投資的項目,80%團隊成員兩年內全數跳槽外資。

砰!泡沫背後的硬核真相

這套政策組合拳本質是場昂貴的社會實驗:用法治包裝行政干預,用補貼製造繁榮假象。看看硬數據吧——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已連續5年低於1.5%,而政策成本呢?光是2023年各級政府科技補貼就燒掉1.2萬億,夠買下整個香港創業板。
香港與其硬蹭「協同效應」,不如老實解決寫字樓空置率。至於內地企業,與其排隊領補貼,不如學學寧德時代——人家研發投入真佔營收8.3%,專利訴訟敢和蘋果硬剛。
最後送各位一句:當政府開始用「高質量發展」造句時,記得查查你買的基金持倉裡,有多少是靠補貼活著的殭屍企業。(悄悄說,我上週剛清倉所有A股科創ETF)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