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股迎資金潮 佈局良機浮現
科技股基金:泡沫還是黃金坑?
喲,各位投資界的冒險家們,又到了”泡泡爆破者”艾娃來給你們潑冷水的時間了。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所謂”科技股反彈良機”到底有多少乾貨,還是只是又一個華爾街精心包裝的泡沫陷阱?
市場趨勢:修正還是崩盤的前奏?
沒門!你們真的相信科技股已經”回歸合理區間”了嗎?讓我們看看這些數字背後的故事。沒錯,科技股確實從高點下跌了不少,但這就像布魯克林房價跌了10%後房仲說”現在是買入良機”一樣可笑。
根據我的計算,即使經過調整,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市盈率仍然比歷史平均水平高出約30%。這就像花15美元買一杯號稱”藝術”的調酒——包裝精美,但本質上還是酒精加水。那些所謂”優質企業股價已回落”的說法,不過是華爾街推銷產品的標準話術。
更諷刺的是,市場現在把希望寄託在聯準會可能停止升息上。拜託,這就像把整個投資策略建立在猜測天氣預報準不準上一樣荒謬。2000年網路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機前,專家們也是這麼說的。
產業動能:AI狂熱還是又一場炒作?
讓我們來談談這個所謂”AI革命”。沒錯,ChatGPT很酷,但這就像1999年時說”電子商務將改變一切”一樣。我當房地產經紀人時看過太多這種”這次不一樣”的論調了。
半導體產業?哈!這讓我想起我那些在2008年高點買入房地產的客戶。台積電和NVIDIA的財報確實亮眼,但這就像在派對高潮時評價主人的待客之道一樣不合時宜。等經濟真正放緩時,我們再來看看這些公司的”強勁需求”還剩多少。
至於5G、電動車、元宇宙?拜託,這些概念從2017年就開始炒作了。這就像布魯克林那些永遠在”即將開業”狀態的精品店一樣,永遠在”即將爆發”但從未真正到來。
投資策略:分散風險還是分散虧損?
這些所謂的”專業建議”真是讓我笑掉大牙。”分散布局科技股基金”?這就像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紙籃子裡然後說自己分散了風險。當科技板塊整體下跌時,你的”分散”只不過是選擇了不同的方式虧錢而已。
“長期持有3-5年”?這讓我回憶起那些在2007年聽從”長期持有房地產”建議的人。他們中的大多數在2009年時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房子。長期投資只有在價格合理時才有意義,而不是在任何價格都適用。
定期定額?在泡沫頂部開始定期定額,就像在泰坦尼克號下沉時定期往船艙裡加水一樣”明智”。這策略只有在市場最終回升時才有效,但誰能保證這次會像2020年那樣快速反彈?
結論:冷靜看待科技股”機會”
砰!這就是現實。作為一個見證過無數泡沫破滅的”泡泡爆破者”,我要告訴你們:現在的科技股可能比你們想像的更危險。沒錯,AI和其他新技術確實有改變世界的潛力,但這不意味著相關股票就應該有無限高的估值。
聰明的投資者應該:
最後送你們一句我在布魯克林學到的真理:當擦鞋童都在給你股票建議時,就是時候賣出了。而現在,連我的牙醫都在問我該買哪支AI股票…你們懂我的意思了吧?